雙忠實紀 原文
최대한 원문 그대로 올리려 노력하였습니다.
혹시 오자나 탈자가 있다면 未擧한 後孫이 先祖의 勳業을 躁急히 올리려다 범한 過失로 海諒하여 주시기를 감히 바랍니다.
파일에는 해석에 동원된 주석이 포함되어 있으니 참고하시기 바랍니다.
2023.3.26 의민공의 15세손 도석 삼가쓰다.
雙忠實紀 序
自古 國家當寇亂 搶攘之時 平日 任守土將兵之責者 率多望風禠魄 惟恐奔竄之或後 不念國事之謂何而 乃有一二忠義之士奮身 草萊誓心 敵愾毅然 以捍國難爲己任 雖其勢有衆寡 其功有大小而 所竭者吾忠 所盡者吾力 彼肉食而 遺君負國者 獨何心哉
在節龍蛇之亂 列郡瓦解 擧國風靡 守土者不能死於疆 將兵者不能死於綏 國家之勢 岌岌乎殆矣 時則有若崔蘇湖蘇溪公兄弟者 以遐土匹夫 投袂奮起 倡率義旅 兄爲籌劃於中 弟則戰鬪於外 拯白徒 當凶鋒 直以忠義二字 銘於心耳 三城旣復 一方賴安 至於晉陽之得全 濟州之勝捷 都是子龍之忠膽而 暗合孔明之奇策 如使二公統大衆當一面則 其摧陷廓淸之功 豈止於泗固晉濟之間而已哉
嗚呼 士生平世 抵掌論事 未嘗不以功名 事業自期而 及其臨大變亂 鮮有不恇怯失措 喪其所守者而 若夫公之兄弟則 其忠義素講於中 規畫一定於內 惟知主辱之可憂而 不顧自我之糜碎 卒成一方保障之功 無愧七十州義士之稱 其視坐談成敗 臨事僨誤者 果何如也 雖然 此豈無所本而致之哉 安貧守義 窮探易數 孝友天出 淸苦自勵 操識之高 行治之純 斯其所以爲二公而 臨亂効忠 當事盡分者 乃其發也流也 此又不可以二視也
逮至昏朝 政亂彝倫將斁而 携手同歸 絶意名途 超然爲始終完人 雖所施不足 以盡所蓄之萬一而 卽其已著者而論之 其所樹立亦大矣 兄忠弟義 出於一家 將略儒行 備於一身 何其偉歟 是以 朝家之褒寵彌隆 士林之景慕懇切 正卿之贈 畏壘之奉 旣可以樹風聲而 揭綱常則 二公所立之卓然 於是 益彰著無餘矣
今取其事蹟而讀之 指揮精彩之間 怳然如入 墻峙之陣而 覩其所戰處 吁 亦壯矣
蘇湖公後孫祥甲 以所編雙忠錄 示不佞 請有一言 顧余何足以當之 所以不敢必辭者 亦出於欽風慕義 不能自已之意云爾 上之二十三年 癸未 淸和節 禦侮將軍
前行世子翊衛司 翊贊 豐山 柳尋春 謹序
重刊 雙忠實紀 編定 總例
謹按蘇湖蘇溪兩公實紀之始刊 在純祖癸未而 請諡修院事 皆在其後 尙有續成文字 且逸事之後來攷 出於國乘野史者亦多 所宜附刊 玆遵寒暄堂先生景賢錄義例 更爲序次 如左
先系
先蹟有可攷則 不能略之 幷述夫人及葬地 朱子大全已例也 景賢錄 內外孫雖別爲一圖而 今二公雲仍 已及十四五世 其麗甚蕃 不可盡錄 故但叙先系 明其自出 若有德學節義勳業於袒免之親則 依朱全 略載分支之世 雖外黨有同義戡難之諸賢 亦同此例
事實
先系下首以事實 欲先據事行也 舊本比家藏草本 頗忽略 無乃與諸家摭錄 語相疊者 曾刪之歟 夫以開卷 第一義而 不可以不詳備 故參攷草本 載其全文
遺稿
凡兩公詩文 合以類次 故題目下 各以號標別之 若書有聯名 及詩出聯書者則 連用兩號 所以存愼焉 投筆詩雖短句也而 用景賢錄拾句例 存之 上觀察使狀 出於觀察啓聞中啓例 自是取用報牒本文則 未敢曰 此狀之非公之文也 疑信而姑且攙入 亦用景賢錄舊例
行狀 墓碣銘
狀德與墓刻 自是揚扢文字之綱領 故編於遺稿之次 如永川之火攻 安義之伏兵 熊川蛇梁之殲捷 觀察使啓聞中 斬獲一著 爲孜出之最後 未及悉具於狀碣中 然於叙述諸條可徵也
家乘 叙述 遺事
舊刊龍蛇錄 濟州錄 補遺中 事實之雜出者 表剔而各立題目 出於家傳曰家乘 出於諸家曰叙述而 兩公不別題目以 事行參互 同功一體故也 遺事則 以有草記之各具 而別之
褒典 陳請
褒典與陳請 自是兩項 然首尾參互 更難分類故 以年月次第 聯綴編次 以便瀏覽 告由文亦以次附下
祠院
建院事實及重修毀撤 日月足爲前後之掌故 故逐段添入 又文字之出於諸家者 以類附焉
從遊諸賢 倡義諸賢
公之師友從遊 今無以攷知 謹據實紀中 諸賢之有文字 可證者編綴 事行凡三十人 若義幕諸賢則 與之始終艱危 成就得偉勳者 不可徒謂之從遊 故並公之子姪 別編十人 其親戚鄉黨之並世而 宜論契舊者 雖或有之 不敢惟意收錄 亦所以存愼也 竊恨搜攷不廣 不能無詳略之 或異而齒序之易錯也
雙忠實紀 目錄
卷之一
先系
事實
遺稿
詩
送季弟汝堅堈赴擧
次姜渭瑞應璜想思詞四首
次徐藥峯渻韻寄渭瑞
次姜渭瑞見贈
贈姜渭瑞
亂定後歸故山
與季弟自京還鄕
投筆
喜孫兒生二首
書
與姜士盎偁
與姜士盎
答姜士盎
答姜渭瑞
答姜渭瑞
答姜渭瑞
答姜渭瑞
答姜渭瑞
狀
上觀察使狀
行狀二
墓碣銘二
卷之二
家乘
叙述
遺事
挽二
贈職焚黃韻
卷之三
褒典並陳請
敎 加里浦僉節制使崔堈 書
宣武原從功臣錄券 敎書
道儒請贈 上言
本孫請贈 上言
禮曹回啓
禮曹關文
禮曹再啓
敎旨二
焚黃告由文二
請諡上言後 禮曹回啓
諡狀二
卷之四
褒典
諡狀
敎旨二
宣諡時 告由文二
請旌上言後 禮曹回啓
禮曹立案
祠院
祠宇上樑文
講堂重修上樑文
奉安文二
常享祝文二
祠宇重修上樑文
祠宇重修記
還安告由文二
卷之五
從遊諸賢錄
倡義諸賢錄
雙忠實紀 卷之一
先系
崔氏其先 中國博陵博陵古淸河今爲山東省東昌府之族 隨隋師東征 遂爲東人 居完山 今全羅道全州府是也 以其客於完山 故亦稱客山之世云
始祖阿 字衡之 高麗忠肅王朝登第 官至門下侍中 平章事 封完山君 諡文成公 以淸德善行 著名一時 贊成時 掌試拔李嵒等三十七人 稱得人 墓在全州所陽面周德山酉坐 判書李孝淳撰神道碑 子龍生 次龍角 大護軍 次龍甲 判事 次龍鳳 中郎將 女 柳池 文科 崔善能 贊成
十世祖龍生 文科 性剛正廉直 自守儉約 聰明絶倫 傳習經史 忠定王二年 庚寅 以持平 爲慶尙道按廉使 ○ 麗史 按廉使崔龍生 嫉宦寺恃寵上國 流毒東民 牓其惡 以示國人 御香使宦者 朱元之帖木兒 訴于王及公主 以金有謙代之 ○ 族譜 遷于泗川 因居之嶺南之有崔氏始此 墓在泗川豊井洞艮坐 失傳 甲子 立壇歲祭 子君甫 無後 次田雨 女 吳蒙乙 本朝開國勳 寶城君
九世祖田雨 文科 官至版圖正郎 子 澤
八世祖澤 官至福昌院衛典 子 斯泌 次 斯沚 無後 次 斯江
七世祖斯泌 本朝文科 中直大夫 司僕寺正 子 子涇 次 得涇 文科郡守 贈刑曹判書 得涇五世孫琦弼 號茅山 薦授晉州判官 癸巳 殉節于矗石樓下 贈兵曹參議 享彰烈祠 琦弼姪 子濯 號竹塘 翊衞司翊贊 有皇朝節義 贈左承旨 享仁溪書院
六世祖子涇 進士文科 奉訓郞 開寧縣監 以曾孫應龍貴 追贈判事 始居晉州康州村 連三世載晉陽誌 墓在固城上里面古谷艮坐 應龍牧晉州時 撰碣豎墓道
贈淑人晉陽鄭氏 父校理吉邦 墓在晉州杻谷面大洞西上 失傳 純廟甲申 得片碣有刻 曾孫應龍謹撰六字 遂修墓 子 水智 次 水仁 將仕郎 無後 贈淑人 晉陽姜氏 父判事天命 子 水勇 訓練院參軍
五世祖水智 字潤甫 號儉齋 遊許敬庵稠門 文章行義 卓冠一世 早中司馬 皇明景泰 癸酉登文科 成三問爲座主 歷典翰 玉堂應敎 以書狀官朝天 皇帝嘉詞藻 喜專對 賞賜朱子手書 水調歌 貝刻書丌 及文章正宗 龍硯 以寵之 尚傳焉 ○ 一善誌 乞郡致養 除玄風比安縣監 成宗朝 參佐理原從功臣 爲金英達孫婿 愛海平江山之勝 因居焉 年至九十而卒 以孫應龍貴 追贈通政大夫 承政院都承旨 兼 經筵參贊官 春秋館修撰官 藝文館直提學 墓在善山 曹溪山梧里洞 艮坐
贈淑夫人咸平牟氏 父舍人恂 子 以湜
贈淑夫人海平金氏 父教導由舍 墓祔下 子 以淮 司僕寺主簿 次 以河 次 以漢 定州教授 女 金寗壽 生員 金俊 生員 以漢子應龍 號松亭 進文 刑曹參判 退溪先生門人 享松山書院 以淮曾孫晛 號訒齋 進文副提學 鶴峰寒岡先生門人 贈左贊成 完城君 諡定簡公 幷享松山院 晛子山輝 號洛南 府使 策寧社勳 封完海君 諡孝憲公
高祖以湜 文科郡守 連世黃甲 南冥先生集 稱名大家 遷居咸安安仁里 子 潤屋 無後 次潤身 次潤才 次潤終 無後 女 卞潤宗
曾祖潤身 武科 由都摠經歷 出爲金海府使 構涵虛亭 西川魚相公世謙命名 嘗從畢齋金先生 登嶺南樓 先生記勝贈詩曰 勝地還應屬勝人 盖重之也 官至水軍僉節制使 ○ 濯纓金文愍公馹孫 涵虚亭記略曰 “金官多奇迹 崔侯强幹爲辦 既新燕子樓 凡所以賁飾文物者 無所不用其極直 樓之北鑿塘引水 築島波心 架屋而亭之 鏡面澄澄 平凝漫皺 涵混太虛 風月雙清 水涵虛耶 虛涵水耶 魚公命名於是爲稱而 崔侯之樂之 亦知非常流也 請侯默坐靜觀 澄其心 清其慮 以求本體之虛 些少查滓 不能累吾胸次而 天淵飛躍之妙 亦可以理會而喫緊矣”
貞夫人晉州姜氏 父司直 秀之 祖生員 任生 五世祖太常少卿 晉川君渭祥 子潭 次泓 次河 參奉 有文章節行 女 權應章 盧淑匡
祖潭 以儒行 薦授德陵參奉 不就 以孫堈勳 追贈嘉善大夫 漢城府右尹 寓居固城九萬里 墓在九萬堂山子坐
贈貞夫人 光州盧氏 父淑佑 祖縣令趙卿 外祖上將軍金寶 墓雙兆 子 云傑 參奉 無後 次云德 顯陵參奉 次云哲 次云俊 次云明 次云悌 次云愷 禮賓寺直長 女李㴐 掌樂主簿 云傑女 李世廉 世廉子 達郡守 贈兵曹判書 號雲圃 與二公同倡義旅 云德孫勇虎 直長 爲二公票下軍官 云愷子 塤 判官 初從二公於義陣 遇賊不屈而死
考云哲 以子堈勳 追贈資憲大夫刑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事 墓在九萬 平令山 卯坐
贈貞夫人 清風金氏 父參奉德厚 祖進士允堅 曾祖進士忠信 墓合祔 子 均 次垍 通德郞 壬亂率家衆 入闍崛山避兵 一家百口 賴以得全 次堈 女 李楫 權管 安愍 司憲府監察 壬辰節死金海 愍子信甲 從二公倡義 殉節于山陰 官郡守 贈判決事 命旌 號壯庵 父子幷享杜陵書院
事實
嘉善大夫 同知中樞府事 贈資憲大夫 吏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事 五衞都摠府都摠管 諡義敏 蘇湖崔公
公諱均 字汝平 中廟丁酉生 家昆季峰下蘇臺之上 自號蘇湖 風儀峻整 器局宏遠 遯迹林泉 不求聞達 有數間精舍 兄弟同處 日相湛樂 安貧守義 窮理踐實 晚喜讀易 窮探奧旨 天文度數 亦皆旁通 然韜光鏟彩 人無知者 適丁壬辰之亂 海寇猖獗 朝野蒼黃 乃與季弟蘇溪公 仗劍起義 二甥 李達安信甲 亦以復讎 討賊來會 雪涕同心 季公爲將 公爲謀主 贊畫方略 調兵給饋 使季公率精銳 赴急鏖戰而 公則留屯牆峙 自號風雲將 多設疑兵 以遏往來剽掠之賊 旁郡人民 賴以按堵 勸業致穀 無異平日 飢兵潰卒 爭相來赴 於是 聲勢益張 招諭使金公 聞名要見 兄弟俱往 以受其節制 因與趙大笑宗道 郭忘憂再祐 李茅村瀞 姜松窩偁 李松巖魯 誓以同心討賊 又與權公應銖 鄭公世雅 曺公希益 申公海 素相善 各據江左右 作唇齒之勢 諸公若以緩急相告 移兵移粟 極意稱施 盖其運籌帷幄 出謀發慮 動合機宜 見危占險 不使季公獨往 季公之能奮身汗馬 卒成戰勝 攻取之功者以 有所倚也 李忠武舜臣 蛇梁之急 熊川之戰 兄弟馳援 捍禦一面 斬馘無數 及被圍於安民嶺 公投之磔石 使賊自亂 季公因馳入解左右 每至論功 謙退不伐 人以馮大樹比之 朝廷知公有將材 薦守門將 乙巳 又與季公 畫火攻之策 大破海賊于濟州洋中 因湖伯論啓 陞通政錄勳三等 公素無宦情 不肎從仕 及當昏朝 見國政紊亂 彛倫斁敗 兄弟浩然南下 臨行題詩曰
“可笑功名等弊屣
白頭微祿愧斯身
何處蓴鱸秋正好
扁舟擬向五湖濱”
卽歸田里 兄弟友愛之情 老而益篤 人指其居 曰孝友盧 丁未 陞嘉善同樞 丙辰 九月十六日卒 享年八十 鄭南溪承尹 崔訒齋晛諸公 及士林數百人 會葬于縣北堂項子坐之原
嘉善大夫 慶尚左道水軍節度使 兼 五衞都摠府副摠管 贈資憲大夫 兵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訓鍊院事 諡義肅 蘇溪崔公
公諱堈 字汝堅 明廟己未生 自號蘇溪 儀容簡重 器局弘毅 孝友天出 早孤 事二兄如父 凡事無大小 必先稟議 無敢自專 聯牀共被 日月征邁 博通經史 工於詞章而 屢舉不中 乃投筆作詩有
“大笑投筆起
天地一弦輕”
之句 其氣槩如此 乙酉 登武科 背講周易 試官發問文義 見應對如流 歎曰
“經學如此而 乃以武發身 惜哉”
遂擢置第一 然素尚志節 無汲汲進取之意 及當龍蛇之亂 與伯氏蘇湖公 奮身倡義 二甥李達安信甲 亦仗義而來 時賊充斥四方 五月 受招諭使金公指揮 與金大鳴李達合勢 擊泗川固城賊 却之 又與李光岳李達 挾擊昌原鎭海賊 賊狼狽夜遁 八月 賊向晉州 與判官金時敏 大破之 擒賊將平小太 遂復三城 十月 賊復圍晉州十匝 公與趙凝道李達鄭惟敬 耀兵於南江之濱 夜登網陣山 列炬呼譟 擂鼓震天 賊大懼 解圍而去 追擊斬獲而還 癸巳六月 賊又大舉圍晉州 諸將皆以不敵退 城竟陷 公與李達 將兵赴援 不得入 還至頭骨坪 賊追圍之 公突擊萬衆之中 芟刈如麻 賊風靡潮退 避亂男女 三百餘人 賴以全活 又與權應銖鄭世雅 討永川賊 以火攻之燒死者 臭聞數里 嘗救李忠武舜臣 克賊于熊川及蛇梁 金忠勇德齡 進軍嶺南 知公驍果 引爲別將 軍勢益振 初授訓鍊奉事 歷都總經歷 出爲加里浦僉使時 海警甚急 用伯公火攻之策 燒賊艘數百於俄頃之間 捷書聞 上特賜褒諭 紀功一等 拜順天府使 丙午 陛慶尚左水使 遞歸 順天陪吏 請留轎盞 不納 營隸又以私恩 潛付布帛於遞行 中路覺而還之 歸家 襆被蕭然 如一寒士 副摠管時 常借章服於人 都總管徐公渻 服其清介 白于上 上大加嘉歎 賜錦一段 人以祭遵之無奇衣比之 光海時 備局薦入兵使 首望 金尚宮使人夜告曰
“待銀落點”
公正色曰
“賂而得官 何所不至”
終不聽 主竟黜爲喬桐別將 令殺臨海君 公隱其無罪 終始善護 爲宵小誣嫉而就理 迫令殺之 公抗義曰
“吾寧就戮 不忍害無辜王子”
主義而釋之 遂拜忠清水使 公歎曰
“偶立寸功 少報國恩 身已榮貴 吾可止矣”
即告病歸鄉 後有捕盜大將召命 謝病不起 自筮仕以至閫帥 皆出睿簡而 一不入人陶甄 甲寅 二月十六日卒 享年五十六 訃聞光海爲之痛惜 優賻致祭 遣地師相地禮葬 順天海夫數十人 聞喪來哭 因居近浦 漁供祭需三年而後歸 有遺愛碑 尚在順天云 墓在九萬廟洞艮坐之原
遺稿
詩
送季弟汝堅堈赴舉 蘇湖
逸驥長途步
遐通十二閑
封侯萬里志
投筆爾如班
次姜渭瑞應璜相思詞 四首
相思詩
詩語洋洋意更悠
擊劍懷人眸幾拭
封書寄友計缺
鼎津一夕團圓樂
牆岳三旬阻菀愁
獨卧寒營何所憶
認看秋月照西州
相思夢
夢裏近清姿前日
三陳計今朝一倍
思殲酋誰與缺
獨憑危夜夜懷
人意難能卜後期
相思樹
樹綠江干遠遠情
鳳獄歸雲三夜夢
龍灣缺
一朝鳴
音書正逐愁邊至
詞律方看亂裏成
不幸吾儕生此世
晝宵所願血塵清
相思花
花發昨東風
蔡露侵衣白
烽炎缺 紅
戀君催夢裏
憂國托書中
他日華山會
誰能與我同
次徐藥峰渻韻寄渭瑞 蘇湖 蘇溪
此世相逢罕
何時不兩思
憂心惟戀主
交契自傳詩
媿我缺 兵募
羨君鳳駕隨
將期殲此賊
共獻太平巵
次姜渭瑞見贈
海烽重報白雲中
身在南藩媿不忠
遠塞龍輿千古辱
清班鵷侶一朝空
民吟此日思匡復
天眷何時獻捷功
認是吾君悲憤切
幾看神劍射秋虹
贈姜渭瑞 蘇湖
心本最靈虛
去來無定居
欲遵收放訓
先審所之初
亂定後歸故山
自負江湖約
風塵十載間
干戈今已定
歸卧壑林間
與季弟自京還鄉
可笑功名等弊屣
白頭微祿媿斯身
何處蓴鱸秋正好
扁舟擬向五湖濱
投筆 蘇溪
大笑投筆起
天地一弦輕
缺
喜孫兒生二首
戊申陽月二旬四
一子生男繼後嗣
應受冥冥而信訓
學文他日缺 而信大瑕齋金景謹字 孫之外祖
平生奇夢吾難信
始信今朝長者生
孔釋儼然來我問
聖賢缺 自家成
書
與姜士盎偁 壬辰 蘇湖 蘇溪
昨見招諭使金令公書 吾尊奔問行在云 忽承惠狀 審體度衛重 慰慰萬萬 均堈五月初八日 隣里羅致紋 合没賊兵故 與安信甲合勢 討平却清巖 心甚快然 近聞李承旨子常甫抵書於尊云 那邊爻象何如哉 憂心菀菀 每擬一進拜候 軍務奔走 末由如意缺 嚮日金公座下 所得瓊什 尚不拚和 茹悵茹悵 從後奉呈計耳 將與卯君 明發蛇梁鎮故 蹔此修侯 餘冀行旆無擾
與姜士盎
嚮來軍中奉袂 雖謂天借 不是過語而 終覺倏然 怳若春夢 尤可恨者 奔問日字不得轉聞 悠然一念 何時弛也 茲送迷兒 詳探爻象耳 尊旣奔問則 尊之幕下金別將 使得與我 相依如何 迷兒勿爲曠日 即爲起送也 示中兵馬一隊 依教命送 餘在兒口報 不備
答姜士盎
金別將至 問無恙後 卽拜惠書 甚矣吾尊之盡心於此也 近聞都承旨子常甫 扈駕平壤云 人臣自處之道 豈可不蝎力於此時哉 招諭使金公誠一 倡起義士 從風而來者 吾尊若愚矣缺 夫豈以彼衆我寡爲嫌哉 聞伊川提督官趙憲甫 與賊酋戰于錦山 不克而死 不勝憤憤 別將缺 致書於愚而 書中辭意勤懇然 當此列鎮瓦解之時 何可越視李明甫之所托 歧貳權光州之籌畫哉 餘在早晚間奉討 不備
答姜渭瑞壬辰 蘇湖
鳳城分手後 矗樹含情 耿耿兵燈 不寐者久矣 豚兒来到 忽傳心貺 三復燈前 如合席娓娓 不料金別將 且擎一千里手滋 是乃行旆後 平安消息也 均嚮者鼎津軍伍既失 偶與趙君宗道郭君再祐 纔到本營 有對壘之擧而 卯君月前 與別將李達安信甲 往救李水使態川鎮而 尚未返營 心甚訝鬱 示中興兒起送之敎 不啻慇懃而 振兒以子弟軍官 昨送熊川鎮 手下無人 未副盛教茹恨 爲如何哉 惠來相思詞律 忘拙和呈 餘不備
答姜渭瑞乙未 蘇湖 蘇溪
數日前 得自本營遞書 况承盈把驪珠 越一千里心貺 可謂不易得之稀品 雖欲強意效嚬 顧此孤陋 宜其見笑於大方也 示事不必多讓於人而 兵事之不可期者如此 只待彼蒼之處分如何耳 前者所託 軍米所存無多 雖欲決西江之水而 力固不及 移河東之粟而 勢已無策 尊其下諒否 徐令公寄詩 雖不及愚 愚亦敬次以送 可發一粲 餘不備
答姜渭瑞
弦矢一別 雲樹萬重 瞻望龍灣 消息莫憑 以我之思尊 知尊之懸懸於我矣 三秋欲暮 一奉無便 翩翩一札 來自遠方 侃侃儀貌 縱未接於眼中 申申厚誼 亦可想於紙上 圭復不釋 不覺感淚之欲下也 如均之愚 莫宜於前 雖欲強顔於後以齒軍伍之列而 世與我違 志與事乖 平地九折 恨無論兵之處矣 幸遇此二君 連伍對隊 道合心契 心乎愛矣 何日忘之 征雁叫霜 西土早寒 尊履姑舍 兵無呼寒之歎 而 甲無凍凝之憂耶 願吾尊努力自愛 時惠徳音 以替千里之面目如何 追思前策 怳然一夢 悵望西天 憂心忡忡 握手論懷 正在何時 言念至此 只欲奮飛 惠來瓊什 吟來爽生牙頰 多謝多謝 茲將拙句 謹此奉和 不備
答姜渭瑞丙申 蘇湖
曾於尊問缺 愚聞之 道之大原 出於天而 始於夫婦 至於國家天下 此所謂聖人之業而 其文則 具於詩書禮樂春秋 孔孟之籍 本末相須 始終燦然 其於日用之間 不可須臾離也 盖天理民彝 四端五常 具在吾之方寸 一動一息 無非道也 是豈外假而有之也哉 古之聖人 欲明是道於天下後世則 其隱微曲折之際 非託於文字則 不能以自傳也 自三代以降 列聖繼作 至于周公孔子 其缺 之理粲然大備 盖古之君子 必由是而推之 窮盡天下之理 內而一念 外而萬事 微而萬物 無不究其始而著其歸 通其一而會其萬衆理 昭然而自著萬物 皆備於我矣 此謂知之至矣 又自知至而推之 以至於誠正修齊而國治而天下平 此其道之大原出於天而 其用則在於人也 堯舜禹湯 能推之運用此道 巍巍蕩蕩 民無能名焉 周公孔子 能推之運用此道 攘夷狄 驅猛默 誅正卯 修春秋 或進或退 或予或奪則 天地之用 造化之妙 無求於他而 當自此求之耳 嗚呼 自近代以來 聖人之道不傳 上自公卿大夫 下至士庶 務習末流之學 刻句雕章 以自高曰 我善是 是亦足矣 內而欺於心 外而欺於人 至於聖人之道則曰 夫子之道 高矣美矣 若登天然 不可及也 噫 吾道之不明不行 豈其不然耶 道無豐嗇 人無賢愚 道不以堯舜而存 不以幽厲而亡也 至於一息一飯 一坐一卧 喜怒哀樂之間 皆道之所在則 堯舜禹湯之道 人人素固有也 道雖具此人人之心而 不能使此人人 爲聖爲賢則 徒道不足 以爲善在於人之能率而已 鳴呼 士之享大名 著當世 光照後世者 莫不由誠意正心而推之 以至於至極之地 故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 與天地合其德 與二氣合其用 此堯舜禹湯之精一執中 傳道一統也 至於孔子教人 必曰 好古敏以求之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是則雖聖人 皆自誠意正心而推以極之也 遵夫子之訓 體曾子之言 必孜孜慥慥而 一朝豁然貫通 知有所至 行有所極 然後可以 立人之朝 治人之邦 與天下同其善 致吾君於堯舜之君 致吾民於堯舜之民 可爲萬世之宗師矣 嗚呼 惟如此然後 經邦秘策 用兵指揮 自在那裏而 舉以措之耳 可不勉之哉
答姜渭瑞 蘇湖 蘇溪
自吾尊扈駕之後 更無相知之親矣 不料二君同日而至 吾尊諭意 又甚懇惻 然若求益於庸陋疵賤之一窶人則 可謂不審之甚矣 卯君以金德齡別將 蹔爲受言缺 聖上知臣之明 斯可見矣 卽聞李統使率舟師大捷 賊船不敢向西 心甚快然 近者遼廣大兵出來云 宗社之慶幸 爲如何哉 別紙謹悉而 於此有以見 恤賤迹 牖迷道之盛意也 愚早從金令公誠一 有意於古人衛國安民之術 以爲實缺
狀
上觀察使狀 蘇溪
倭賊二千餘名 今七月初缺日 分三道入來爲去乎 率軍二十餘名 先運接戰 射中三倭 賊勢蹔退 老弱軍乙良 全數登山 更率精勇軍三十餘名 一時隱伏要處 多設弓弩於村家弊盪之中 回還時 先鋒二倭 亦逢弩致死 賊徒載去 中路燒燼爲乎所馳告
行狀
蘇湖公 行狀
公諱均 字汝平 號蘇湖 姓崔氏 其先全州人 高麗門下侍中 諡文成公 諱阿 鼻祖也 是生諱龍生 文科安廉使 生諱田雨 版圖正郎 生諱澤 福昌院衞典 生諱斯泌 入本朝文科 司僕寺正 生諱子涇 文科開寧縣監 贈判事 生諱水智 文科比安縣監 贈都承旨 文章鳴世 以書狀赴京 皇帝賞賜丌案 生諱以湜 文科郡守 是公高祖也 曾祖諱潤身 武科僉使 祖諱潭 以儒行薦補齋郎 贈漢城右尹 考諱云哲 贈刑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事 妣清風金氏 參奉 德厚女也 先是判書公 相地於九萬洞昆季峰下 開基有乞米僧曰 上樑不失時則 當得二奇男 詰其時則曰 “明日 有鐵冠童女 自南而來 此其時也” 翌日 果有一童女 戴鼎而來 盖異事也 公生以 中廟三十二年 丁酉 生有異質 風儀峻整 稟性醇厚 孝友出天 兄弟三人 同居一室 不畜私財 不分臧獲 安貧樂道 琴書自娛 常誨子孫曰 “富貴者 驕奢之本 驕奢者 陷人之機 大則失其家 小則失其身 甚可懼也” 晚而喜讀易 潛心熟究 於逍長悔吝之象 其他 天文地理 日月度數 星曆推步 無不淹貫通曉而 韜光晦彩 不以自居 及當龍蛇之亂 公之弟蘇溪公曰 “吾家世著忠孝 豈與衆人 鳥駭鼠竄 苟活於林藪之間哉 當倡義討賊 以效臣節” 公曰 “是吾志也 吾雖書生 亦與之同事 死生以之” 遂發子弟奴丁 又招集鄉兵 旬日之間 衆至數十百人 時賊入九萬洞口 大肆暴掠 公與蘇奚公 率精銳 上馬馳突 揮劍亂斫 諸賊奔潰 一方賴以安堵 且賊屠戮羅氏家 因據其家 公之兄弟 引兵急赴 皆斬殪而追逐之 自是軍聲大振 山中避亂之人 爭相依附 表姪雲圃李公達 亦募兵來助 於是 以蘇溪公及李公爲將 公則爲謀主 贊畫籌策 辦給饋餉 蘇溪公赴援晉固泗昌諸軍之急 公分兵屯牆峙北 控扼往來剽掠之賊 以張聲勢 盖是嶺據兩邑 要衝之界 道險而多阻隘 民俗頗淳古 可以固守 乃裂衾裳爲旗幟 大張山上 自號風雲將 大書掲之於街上 設疑兵眩惑賊心 令山下居民 晝則務農 夜則男女老少 咸聚嶺上 一人各舉四五炬 羅列左右 鼓譟之聲 震動天地 忽然滅火 寂若無人 俄頃之間 又復如之 夜夜增倍其炬 示其兵盛 選壯士數十人 各持弓努 出沒山谷 左馳右突 賊大生疑懼 不敢近 公撫士卒如家人 恩信周遍 每調兵食 親自監視 面面慰諭曰“君父蒙塵 吾輩將安歸” 因涕泣漣漣 士卒亦皆感泣 奮臂欲戰 崔角虎及崔僩丁俊等 皆爲公軍官 每有獲捷 不以爲己功 歸之於諸將士 無不悅服 樂爲之用 蘇溪公自晉陽還牆峙 周覽布置 嘖嘖稱歎曰 “吾兄素是儒者 用兵乃如此” 時招諭使 鶴峰金先生聞 公兄弟聲名 要與相見 俱往見之 先生大奇之 因與大笑軒趙宗道 松巖李魯 茅村李瀞 諸公 歃血同盟 誓討賊報國 又與湖叟鄭世雅 花山權應銖 生員曺希益 奉事申海 諸公 素相善 至是同聲倡義 各據江左右 諸公每乏軍粮則 必請助於公 公隨力送之 賊之據熊川安民嶺也 公與蘇溪公 往討之 左右翼諸軍 爲賊所圍 勢將危急 蘇溪公欲介馬馳救而 賊陣已固 莫能投入 公曰 “投石賊陣 使之自亂 乘時馳突 以開一面則 其圍可解” 蘇溪公如其計 全軍而還 昌原鎮海屯賊與固城賊 互相來往而 畏公不敢晝行 昏夜相通 公知其機 以白沙布路 果有人跡印於沙 於是設伏要路 斬殺無數 賊不敢復通泗固鎮 三邑賴以安業 朝廷聞公有將材 特除守門將 不就 乙巳 賊更大舉入寇 自稱海浪兵 蒙艟互艦 蔽海而至入濟州大洋 時蘇溪公爲加里浦僉使 公適到鎮所 蘇溪公問曰 “今賊勢強盛 吾軍寡弱 難與爭鋒 計將安出” 公曰 “昔諸葛孔明用火攻之策 取捷於赤壁 察其地勢 正合火攻 其所制置方略 如此如此 則 虜之就擒 可坐而策也” 蘇溪公用其方略 燒盡賊船 於一炬之中 凱還 諸將皆賀曰 “今日戰捷 乃崔老爺奇計” 公掉頭曰“吾之局外 所料雖偶得中 何功之可論 此皆諸將 冒風濤死戰之功” 諸將皆歎服 湖伯褒啓 兄弟奏捷 上大嘉之 錄勳增秩 蘇溪公 原從一等 陞嘉善 拜順天府使 公原從三等 陞通政 及當昏朝 見國政紊亂 彝倫斁敗 兄弟掛冠南歸 臨行題一絶曰 “可笑功名等弊屣 白頭微祿媿斯身 何處蓴鱸秋正好 扁舟擬向五湖濱” 即歸鄕里 兄弟同處 友愛之情 老而彌篤 人名其所居廬 曰孝友廬 丁未 優老加資 嘉善 同中樞 公身不跨馬 射不穿札而 器局宏大 知謀淵深 臨機制勝 變化不測 發謀出慮 動合奇正 汗馬攻取之勇 雖不及蘇溪公 坐而運籌 調兵給饋 自作江淮之保障 以孤軍弱卒 捍禦強賊 終能樹立大勳 雖古之猛將智帥 無以加此矣 及其奏捷論功 崇執謙退 寸功尺勞 讓與諸將 人皆比之於大樹將軍 光海八年 丙辰 九月十六日 考終于正寝 享年八十 墓在會賢面 堂項子坐之原 鳴呼 以公之神籌壯略 巍忠殊勳 固宜闡揚於當世而 朝家之酬 其勳勞者 不過三等錄券而已 未得蒙 贈諡旌褒之典 足以爲千古志士之憾矣 道內士林 立祠享之 號曰道山祠 兄弟并享焉 配貞夫人 晉陽鄭氏 進士寬之女 參奉碩贊孫 生員以信曾孫 有 四男二女 男 興虎 山虎 起虎 振虎 金泉察訪 女 徐舜凱 李明愿 奉事 興虎有二男 洽 洪 察訪 洽有一男二女 男 由砬 女 成濟永 李三錫 由砬有一男二女 男 允泰 女 鄭天衢 安日章 洪有二男三女 男 由磼 由硈 贈刑曹參議 女 李而梧 金益兼 李煒 由磼有三男一女 男 應元 重泰 宇泰 女 李德裕 烈婦旌閭 由硈有三男四女 男 應泰 元泰 贈參判 亨泰 女 河晉華 河應文 郭文湜 李松年 振虎有三男 濂 濈 澳 濂有三男三女 男 由磐 由厚 出系 由久 女 鄭必章 郭震衢 趙時衡 由磐有二男三女 男 震瞻 震望 贈參議 女 趙碩祖 李炳然 李仁寶 由久有一男 震樞 濈 繼男 由厚有二男四女 男 震泰 震斗 女 權任亨 金夏賢 李諴 姜贊齊 澳有二男一女 男 由磧 由塡 女 趙時翰 由磧有二男一女 男 震極 震峻 女 趙梲 由填有二男四女 男 震寶 震標 女 李錫震 李重耼 趙攀 周南始 其餘子孫 不盡錄 廣陵 李東汲 謹狀
蘇溪公 行狀
崔氏出全州 其鼻祖 高麗門下侍中 諡文成公 諱阿 生文科按亷使 諱籠生 自是珪組相繼 入本朝 有諱子涇 文料開寧縣監 贈判事 是生諱水智 文科比安縣監 贈都承旨 文章鳴於世 以書狀赴京 皇帝賞賜丌案 高祖諱以湜 文科郡守 曾祖諱潤身 武科僉使 祖諱潭 以儒行薦補參奉 贈漢城右尹 考諱云哲 贈刑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事 妣清風金氏 參奉德厚女也 明廟十四年 己未 二月十日 生公九萬洞里第 公諱堈 字汝堅 號蘇溪 風儀峻爽 器局弘毅 氣象豪邁 驍勇絶倫 人皆以遠大期之 孝友出於天性 事二兄如父 凡有大小事 必稟而行之 聯衾共枕 和樂且湛 人無間言 其於待人 接物之際 不爲表襮 不設畦畛 一以和柔爲度 賢愚貴賤 無不悅服而 亦不敢褻 受易於伯氏蘇湖公 精透蘊奧 工於詞章 屢捷解額而 輒屈於省圍 有一相者曰 燕頷虎頭 有食肉封侯之相 乃投筆作詩曰 “大笑投筆起 天地一弦輕” 其氣象如此 萬曆 乙酉 武會試 以周易背講 文試官盤問文義 應對如流 試官歎曰 “汝文學如此而 欲以武藝發身 誠可怪也” 武試官曰 “觀其氣宇 可以擁纛仗節 爲三軍帥矣” 於是 中武科 仕路差池而 無汲汲進取之意 龍蛇之變 島夷陸梁 公謂伯氏公曰 “吾家世傳忠孝 當此板蕩之際 不可竄伏於林藪之間 苟求偸活 當倡起義旅 以效臣節” 伯氏公大喜而許之 遂盡發家丁 招集鄉兵 公與雲圃李公達爲將 推伯氏公爲謀主 整頓器械 團束部伍 伯氏公曰 “草野倡義者 當告王人 受其節制 名正義順” 公與軍官朴連弘 見主倅 乞軍器而還 賊已充斥於九萬洞口 大肆暴掠 公匹馬單槍 不能直入 逶迤踰嶺 忽聞巖隙 有小兒疾呼曰 “叔兮 活我” 公顧視則 乃從姪廷虎也 卽掖而上馬 賊以腰鉤鐵投之 足部小傷 公斬賊首 懸馬鞍而還 率數十精銳 上馬馳突 揮劍亂斫 溪水盡赤 賊望風奔潰 不敢復近 軍聲自此大振 避亂之民 爭來依附 一方賴以按堵 及聞大駕西遷 兄弟再拜痛哭 士卒莫不揮涕 時賊彌漫 於咸陽丹城固城宜寧鎭海泗川昌原等地 往來剽掠 四境魚肉 伯氏公分兵 屯牆峙 指揮方略 辦給饋餉 公與牧使金時敏合勢 轉戰游擊 鶴峰金先生 以招諭使 到咸陽 聞公兄弟聲名 激與相見 大奇之 因與趙大笑軒宗道 郭忘憂堂再祐 李松巖魯 李茅村瀞 諸公歃血同盟 誓討賊報國 賊衆自固城 屯泗川 將有犯晉之意 招諭使選壯士數十人 渡江馳擊 公亦與韓誡 鄭承勳等 合勢 或誘引 或設伏 擊之 賊大敗潰走 賊之據昌原者 覘知晉陽之無備 與鎭海賊相應 由固城寇晉陽 招諭使聞急 星馳發諸邑兵 以赴 公與李達 及昆陽郡守李光岳 分爲左右翼 挾擊 賊夜遁 八月 賊復陷鎮海固城 屯泗川 將向晉陽 公與金時敏 潛踰大芚嶺 鼓譟迫城 賊畏縮不敢出 公隱伏要路 以竢賊退 賊果遁走 遂奮身追擊 殺鎭海賊將平小太 遂復三城 十月 賊圍晉陽十匝 漫延數十里 公與李達鄭惟敬 假縣令趙凝道 聞急馳援 殺傷甚衆 夜登網陣嶺 令軍中各舉四五炬 或進或退 擂鼓吶喊 響震山谷 城中壯士聞之 喜躍曰 “此必崔義將來援也” 賊驚駭 焚其屯幕而遁 晉陽捷書至鶴峰金先生 大喜謂諸將曰 “此城失守 非但城中人命 盡爲魚肉 一道餘城 萬無保存之勢” 自此 人始知 其可守也 麾下軍校入賀 公曰 “此諸將之力 吾何與焉” 癸巳 六月 秀吉聞平行長敗於平壤 大發兵三十萬 自東萊 直向晉陽 勢如風雨 都元帥金命元 權慄 李薲 宣居怡 諸公 不能救 天將季如松令劉綎等 往救之 勢不敵 城遂陷 公與李達 領兵赴救 不得入 還至頭骨坪 賊追圍之 公衡突於萬衆之中 芟刈如麻 賊風靡潮退 避亂士民三百餘人 賴以得全 時韓誡登山 望見擊賊狀 歎曰 “千古史冊 有如此勇將乎” 九月 賊自昌原出 屯咸安 又 自金海 屯聚熊川安民嶺 李達安信甲爲左右翼 爲賊所圍 勢甚危急 公用伯氏計 投石賊陣 衝突亂斫 所向皆靡 遂開一面 以脫諸軍將士 既出相賀曰 “今日之生 崔公力也” 其他戰勝 攻取之勞 敵愾捍禦之功 不可勝記 朝廷嘉其勳 由都摠經歷 特除加里浦僉使 乙巳 三月 賊更大擧入寇 自稱海浪兵 艨艟巨艦蔽海而 至入濟州大洋 列鎭風靡 莫有敢拒 公用伯氏方略 取乾柴枯荻 載數十艘 作偶人列立其上 畫五彩龍文於布帳 圍而掩之 使強弩銳卒埋伏於浦口深邃處 傳檄于賊陣曰 明日出戰 洋中 又發間使 若亡命者然 往賊陣紿之曰 “鎮將不習水戰 徒爲大談 實無出戰之意 方欲棄城逃躱” 若以陰事告之以 緩賊心 又募善水者 重賞之 各持腰鉤鐵索 使之隱伏於要害處 約以明日誘賊入浦口 潛入水底 以腰鉤鐵 連掣賊船 使不得回旋 及朝日 諸將擁樓船 直出大洋 賊望見謂之 遁走 遂率精銳 直向浦追之 諸將畏㥘莫敢先 公曰 “臨亂苟免 兵家所耻” 唾手獨前以 載荻船先行 若將應之 又縱數船 或進或退 變態無常 五彩龍文 照耀怳惚 相去二里許 止船先以檄文 示講和不戰之意 仍令軍中安靜不動 惟笳鼓之聲 隱隱聞於船上 賊望見之 莫測端倪 逗遛不敢逼 良久 鳴錚回船 佯敗以退 賊盡船逐之 及至埋伏處 公揮旗大呼 伏兵襲其後 諸軍犯其前 賊衆方奔遑回船而 爲腰鉤鐵所掣 欲脫不得 徒相擾亂 乃以載获船 放火迫之 火烈風猛 烟焰漲天 俄頃之間 燒盡賊船 死者不可勝數而 我軍則無一人被傷者 捷書聞 上大嘉之 特加褒賞 錄功一等 陞拜順天府使 公歎曰 “吾之立功 莫非伯公指揮方略 獨膺恩命 心切傷之” 及莅官 化理嚴明 獄訟清平 各樣官俸 浦民物膳 一幷蠲减 民大悅立碑頌德 丙午夏 陞慶尚左水使 自順天遞歸時 陪吏請留馬轎及畵盞一雙 皆却之 遞左水使時 營屬潛付 布帛少許 中路覺而遣還 歸家之日 襆柀蕭然 如一寒士 道路觀者 無不咨嗟 及拜副總管 所著章服 常借於人 都摠管藥峰徐公渻 服其清介 白于宣廟 大加嘉歎 特賜錦一段 人以祭遵之無奇衣比之 光海時 備局薦慶尙右兵使首望 金尚宮使人夜告曰 “方擬落點而 姑待納銀” 公正色拒之 光海不悅 黜爲喬桐別將 令殺臨海君 公隱其無罪 終始善護 群小嫉而誣之 竟至就理 公抗義不屈曰 “吾寧就戮 不忍害無辜王子” 光海義而釋之 遂拜忠清水使 公見其政亂 喟然歎曰 “我海隅一武夫也 不幸遭亂 偶立寸功 猥蒙國恩 濫陞宰位 身已榮矣 吾可止矣” 兄弟攜手同歸 不復就仕 後又有捕盜大將召命而 謝病不起 光海六年 甲寅 二月十六日 考終于家 享年五十六 訃聞光海亦爲之 痛惜不已 特遣禮官 優賻致祭 順天海夫數十人 聞卽來哭 其恩澤之入人深 可知也 道內士林 立祠宇吾道山下 與蘇湖公并享 墓在九萬廟洞 艮坐之原 配貞夫人 宜寜南氏 通政世雲女 雙兆 有一男一女 男 鳴虎 禮賓寺主簿 女 姜晉善 鳴虎有一男 洛 平邱察訪 洛有四男三女 男 由碩 由磅 武科 由礴 由礩 女 盧漢鑄 金萬兼 宣傳官 盧舜弼 由碩有一男二女 男 震泰 女 鄭達謙 朴泰臨 由磅有三男二女 男 震衡 震嵩 震華 女 郭文瀷 尹大鳴 由礡有一男一女 男 震宗 女 盧成弼 烈婦旌閭 由礩有一男 震翰 其餘不盡錄 廣陵 李東汲 謹狀
當宁 丙子 以壬辰倡義功 蘇湖公 贈資憲大夫 吏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事 五衛都摠府都摠管 蘇溪公 贈資憲大夫 兵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事訓鍊院事 實曠世恩典也 行狀成於辛未 只據見行履歷而未及 貤贈事實故 今附于狀後 以見朝家褒錄之意云 癸未 四月上旬 柳尋春 識
墓碣銘
墓碣銘幷序
公諱均 字汝平 號蘇湖 姓崔氏 系出全州高麗門下侍中 文成公阿之後也 自是歷四世 冠冕不絕 入本朝 又歷開寧縣監 贈判事 子涇 比安縣監 贈都承旨水智 至郡守 以湜是爲公高祖 曾祖諱潤身 武科僉使 祖諱潭 以儒行 蔑補參奉 贈漢城右尹 考諱云哲 贈刑曹判書 妣清風金氏 參奉德厚女 以中廟丁西生 公有異質 峻整醇厚 孝友出天 兄弟三人 同居共財 或勸析箸 公歎曰 “可以產業 易湛樂哉” 常戒子弟 毋得驕奢 晚喜讀易 潛心默究 旁通天文地理 及當龍蛇之亂 與弟蘇溪公 倡起義旅 旬日間 衆至數十百人 時賊入九萬洞口 公使蘇溪公 率精銳 馳馬奮擊 賊奔潰 一方賴以按堵 里有羅氏者 闔族死於賊 賊方入據其宅 公兄弟引兵擊逐之 招集其散匿奴丁 收屍以葬 奴皆感服願從 軍聲益振 山中避亂人 爭相歸附 於是 以蘇溪公與表從姪李達爲將而 公則爲謀主 贊畫籌策 辦給饋餉 方蘇溪公之赴援於晉固泗昌之急也 公分兵 屯牆峙北 多張旗幟 自號風雲將 大書揭之街上 以眩惑賊而 控扼之 令山下居民 晝則務農 夜則咸聚嶺上 一人各舉四五炬 羅烈左右 鼓譟聲震天地 俄忽滅火 寂若無人已而 又復如之 夜夜倍增其炬 以示兵盛 選壯士數十人 持弓弩 出沒山谷馳突 賊大生疑懼 不敢近 時招諭使鶴峰金先生 聞公兄弟名 招見而大奇之 因與倡義諸公 歃血同盟 各據江左右 諸公乏軍糧 賴公助者多 賊之據熊川安民嶺也 公舆蘇溪公往討之 左右翼諸軍 被其圍急 公令亂投石 潰一面而 馳突以出 又患昌鎮賊與固城賊 畏公潛相往來 布沙於路而 得其跡 設伏斬殺無數 朝廷聞而嘉之 特除守門將 不就 其後 乙巳 賊更大舉入寇 自稱海浪兵 舟艦蔽海而至 列鎭風靡 蘇溪公 時爲加里浦僉使 公適到鎮所 爲之謀曰 “賊衆我寡 其鋒甚銳 不可以兵力抗 察其形勢 正合火攻 其制置方略 如此如此則 賊之就擒 必矣” 蘇溪公如其計 燒盡賊船 湖伯爲褒聞 上命錄勳增秩 公素無宦情 當昏朝 見彛倫斁敗 兄弟掛冠南歸 臨行題一詩曰 “可笑功名等弊屣 白頭微祿媿斯身 何處蓴鱸秋正好 扁舟擬向五湖濱” 及歸兄弟同處 友愛之情 老而益篤 人名其廬 曰孝友廬云 光海八年 丙辰 九月十六日卒 享年八十 墓在會賢面堂項山子坐原 公器局宏大 智略淵深 臨機制勝 變化不測 汗馬搴旗之功 雖不及於乃弟而 坐運奇籌 自作江准之保障 以孤軍弱卒 捍禦勁賊 終能樹立大勳 雖古之不跨馬穿札者 何以加此 及其奏捷論功 一皆讓諸將 人比之於大樹將軍 是其崇執謙退 尤可尚 顧朝廷所以酬報者 不過三等錄券而已 豈非千古志士之憾哉 夫人 晉陽鄭氏 進士寬女 有四男二女 男 興虎 山虎 起虎 振虎 金泉察訪 女 士人 徐舜凱 奉事 李明愿 興虎 二男 洽 洪 察訪 山虎 起虎 無後 振虎 三男 濂 濈 澳 洽 一男 由砬 二男 由磼 由硈 贈參議 濂 三男 由磐 由厚 出系 由久 濈 嗣男 由厚 澳 二男 由磧 由填 餘不錄 日公之八世孫祥羽 以李晚覺東汲所撰狀 示余求銘曰 “先祖已享於道山祠 惟是墓道 無顯刻故 敢以請” 辭不獲 遂叙次如右 系曰
“猗嗟 蘇湖異質天賦 易窮理象 倫篤孝友 國難倡義 韜靲胸富 畫策如良 疎射如杜 饋餉坐辦 方略行裕 料賊制勝 解圍走寇 神籌所在 奇效動奏 海艦火攻 賊無遺醜 推功與人 略不自有 孟策殿馬 馮屏大樹 朝錄其功 通政纔授 迨至昏朝 彝倫將斁 掛冠遐擧 邈彼雲岫 棣華一堂 湛樂皓首 將略儒行 公實備具 多士景慕 享以俎豆 雲孫寓誠 壠碑斯豎 最績顯詩 以詔千後”
通訓大夫 前行司憲府掌令 晉陽 鄭宗魯 謹撰
墓碣銘並序
公諱堈 字汝堅 號蘇溪 全州崔氏也 鼻祖阿高麗門下侍中 諡文成公 自後圭組燀爀 入本朝 有縣監 贈都承旨水智 以文章鳴於世 是生郡守 諱以湜 卽公高祖 曾祖諱潤身僉使 祖諱潭 以儒行薦補參奉 贈漢城右尹 考諱云哲 贈刑曹判書 妣清風金氏 參奉德厚女 以明廟 己未 生公 峻爽弘毅 氣象豪邁 驍勇絶倫 人皆以遠大期之 乙酉 登武科 及龍蛇之亂 與伯氏蘇湖公 倡起義旅 推伯氏爲謀主而 公自爲大將 時賊已大充斥於洞口 公以匹馬單槍 率精銳 衝蕩賊中 竟夕酣戰而 盡殲之 諸賊望風 不敢近 又斬羅氏家犯害賊 自是軍聲大振 避亂人爭來附 鶴峰金先生 以招諭使到咸陽 聞公兄弟名 招見而大奇之 公因與倡義諸公 歃血同盟 時賊將犯晉州 公與金時敏等 合勢擊之 賊敗走 其據昌原者與鎭海者 應又將寇晉陽 公與李達 及昆陽郡守李光岳 分爲左右翼 擊走之 又與金時敏 潛踰大芚嶺 鼓譟迫城 又隱伏要路 俟其遁 追擊擒賊將平小太 遂復晉固泗三城 賊又圍晉陽十匝 公與李達 鄭惟敬 趙凝道 馳援殺傷 甚衆 夜登網陣嶺 令軍中 各舉四五炬 擂鼓震山谷 賊驚駭焚幕而遁 捷書至金先生 大喜謂諸將曰 此城得保一路 餘城皆將得保矣 癸巳 秀吉復發三十萬兵 陷晉陽 公與李達領兵赴救 至頭骨坪 賊圍之公 躍馬衝突而 芟刈之 賊風靡潮退 避亂士民 三百餘人 賴以得全 賊自金海 屯熊川安民嶺 李達安信甲 以公左右翼 爲其所圍 公用伯氏計 使全軍得脫 其他 戰勝攻取之功 不可勝記 朝廷嘉之 由都摠經歷 特除加里浦僉使 乙巳 賊又大擧入濟州大洋 列鎮莫敢救 公用伯氏火戰計 燒盡賊船 捷書聞 上大嘉之以 璽書增秩 錄功一等 拜順天府使 公嚴明爲治 減海膳以惠民 民立碑頌德 丙午夏 陞慶尚左水使 前後遞歸時 吏所付馬轎布帛 一切遣還 襆被蕭然如寒士 及拜副摠管 章服亦假諸人 上聞之 賜錦段使製用 人以祭遵之無奇衣比之 光海朝 備局擬慶尚右兵使 有一尚宮傳言 待納銀落點 公正色曰 “臣子於君父 可以賂得官耶 吾受恩先朝 位至宰列 此布衣之極” 終不聽 光海不悅 黜爲喬桐別將 令殺臨海君 公不忍 終始善護 至就理 尋釋之 拜忠清水使 公見政亂倫斁 喟然 歎曰 “我是一武夫也 何更求榮爲” 遂與伯氏同歸 不仕其後 又有捕盗大將之命而 謝病不起 光海 甲寅 卒 享年五十六 遣禮官 優賻致祭 又令地師定山 葬于九萬廟洞艮坐原 海氓數十人來 供祭需 終三年不懈 士林立祠于吾道山下 並享蘇湖公 公天性至孝友 事二兄如父 事無大小必稟 命而行之 聯衾共枕 和樂且湛 內行如此 宜其忠之如彼哉 配貞夫人 宜寧南氏 通政世雲女 與公同塋 有一男一女 男 鳴虎 禮賓寺主簿 女 姜晉善 鳴虎 一男 洛 平邱道察訪 四男 由碩 由磅 武科 由礴 由礩 三女 盧溪鑄 金萬兼 宣傳官 盧舜弼 餘不錄 日公之傍孫 祥羽 以晚覺李君東汲狀 示余求爲銘 銘曰
“烈烈惟公 武略天畀 相符鷰頷 技有猿臂 虎榜伊始 龍節已擬 國運忽否 島夷大肆 吾嶺首刳 列陣風靡 公奮厥義 投袂以起 殲賊入洞 倡旅豎幟 迨聞西狩 誓死敵愾 矛鋒所向 戰克攻破 或扼其路 或迫之隘 望風有遁 聞鼓卽駭 三城旣復 餘堡亦可 鶴老大喜 鵝陣相賀 晉陽之陷 賊兵十倍 躍馬揮劍 草薙魚臠 賊遂崩潰 人得安奠 有被其圍 賴公得免 海寇匪茹 萬艘將戰 傷弓邊邑 縮手莫展 公以火攻 一炬燒遍 赤壁奇籌 於今再見 湖伯褒聞 視篆雄州 牛刀入石 屹立道周 位登閫帥 澹若寒儒 尤可敬者 粟謡是羞 攖鱗折翼 孤忠暗輸 知足不枉 貞節卓殊 歸卧衡門 潔跡昏衢 最公終始 今古罕比 維靈有妥 歲奔襟佩 九洞一面 雲孫永戀 刻詩賁幽 我言非誣”
通訓大夫 前行司憲府掌令 晉陽 鄭宗魯 謹撰
雙忠實紀 卷之二
家乘
萬曆 壬辰 四月十三日 倭寇陷釜山東萊 列鎭瓦解 賊攔入內地 屠掠人民 季公素有膽略 氣節慷慨 言于伯公曰 “吾家世守忠孝 且吾已受國恩 肯效衆人之背義 偷生苟活於林藪之間哉 當倡起義旅 以效臣節” 伯公聞而奇之曰 “早知汝之負抱不碌碌 今遭板蕩 欲決意 圖報信 吾志也 吾雖書生 亦欲與之同事 死生以之” 遂相與謀畫 伯公之少子 振虎亦請行 許之 凡家累付仲公 送宜寧闍崛山 使之避亂 擇日起兵 盡發子弟奴丁 又招集鄉兵 一旬之間 衆可數百人 乃盡散家財 以給從軍者之家屬 披心撫養 諭以忠義 人皆感奮願死 是時票下軍官 從姪勇虎 庶姪角虎 及壯士朴連弘 崔僩 丁俊等 皆忠義膽略人也 聞風來附 軍勢頗張 於是團束部伍 整頓器械 伯公謂季公曰 “今吾輩 倡起草萊 稟告王人 然後可以名正義順” 季公遂與朴連弘 馳往具告縣倅 亦壯而許之 仍乞軍器而還 回路入九萬洞口 賊已瀰漫一壑 大肆暴掠 公以匹馬單槍 不得直入 乃逶迤踰反加嶺 馬上忽聞 小兒疾呼聲 出巖石間曰 “叔兮 活我” 公驚遑顧視 乃從姪廷虎也 急扶兒上馬之際 賊追至 以腰鉤鐵投之 足部少傷 卽斬賊數首 懸馬鞍而歸 是時 伯公列鎮 于蘇臺溪上 與賊相持 以待季公之還 豫備犒軍之具 促餉畢 季公卽與數十精銳 自爲先鋒 上馬馳突 揮劍亂斫 所率壯士 亦一時俱發 隨後追斬 血肉狼藉 嘗偶得神駒 臨戰常乘之 上下山坂 其疾如飛 賊雖齊發矢丸 皆不得中 竟夕酣戰 盡爲鏖滅 溪水爲之盡赤 自是賊氣頓挫 遠近諸倭 皆望風奔潰 一方賴以按堵
明日又進殲羅氏家犯害賊無遺 人心無不快之 自是軍聲大振 山中避亂之人 皆稍稍出來 爭相附依 表從姪李公達 自馬巖 聲言復讎 募兵來會 以助軍勢 盖其親墳爲賊所害故 以墨衰赴陣也 於是 季公與李公爲將 伯公爲謀主 贊畫籌策 辦給饋餉 甥姪安公信甲 亦與之同聲討賊 立勳居多
五月 始聞 大駕西遷 兄弟西向痛哭 麾下士卒 莫不揮涕 又聞鶴峰金先生 以招諭使乘傳 至晉州 令判官金時敏 修城堞以備不虞 益勵奮發之氣
時公之兄弟 陣于牆峙 控扼晉固往來剽掠之賊 季公則每率精銳 赴援於晉州之急 伯公則分兵 留屯於此 以張聲勢 兼 備先壟不虞之患 盖是嶺也 據險兩邑之界 道陿而多阻隘 山下亦多居民而 俗頗淳古 公曰 “此可以相守 可以設疑兵” 乃盡裂衾裳 益張旗幟於山上 自稱風雲將 揭號街上 以眩感賊 又約束居民 晝則務農 夜則男女老少 咸聚嶺上 令各舉四五炬 羅絡左右 鼓噪揚聲 忽然火滅 寂若無人 俄頃之間 又復如之 夜夜增倍其炬 以示兵盛 選壯士數十人 各持弩銳 出沒山谷 左馳右突 作游兵鏖戰狀 日餉牛酒 以悅軍情 所用士卒 勇氣百倍 無不一當百 賊大生疑懼 謂之神兵在此 終不敢近
伯公之撫士卒如家人 恩信周遍 其調兵食 每親自臨視 面面相慰 勗以忠義曰 “君父蒙塵 吾輩安歸” 涕泣漣漣 士卒亦皆感泣 奮臂欲戰 時角虎僩俊等 皆爲軍官 每有獲捷 公不以爲己功 盡歸諸人諸將士 以此悅服 樂爲之用 二十九日 季公自晉還牆峙陣所 周覽布置曰 “吾兄素是儒者 用兵規模乃如此” 休兵五日 聞招諭使金公 要見兄弟 遂領兵俱往 以戎服入見 時趙公宗道 李公魯 姜公偁 李公瀞 郭公再佑 亦皆來會 相許以討賊報國 遂與同盟而罷 於是 伯公還軍牆峙 季公與判官金時敏合勢 督戰追至泗川城下 賊棄城夜遁右二條從姪廷虎錄
丁酉 六月 平秀吉復遣其將木下金吾 大舉入冦 國內更震 時士大夫懲 金德齢之被誣寃死 無復有倡義者 公兄弟亦杜門晦迹 只以數十精銳 時出擊 零賊之犯近者
七月 賊一陣忽入九萬洞 夷其獨山 作壘據之 公兄弟擊破之 殲盡無遺
九月 伯公與李公達 復攻背屯城 山賊破之
與永川進士鄭世雅 生員曺希益 新寧奉事權應銖 河陽奉事申海 諸公 素相善 至是 同聲倡義 各據江左右 以遏賊路 屢挫勁賊 諸公若軍中粮乏則 輒以緩急 相告於公 隨力救濟 極意稱施 以此往復手札 至今遺在其家云
壬癸以後 邊警不息 朝廷患之 別擇勇武 有將才者 以備之 時季公由都摠經歷 特除加里浦僉使 乙巳 三月 賊更擧入寇 自稱海浪兵 艨艟巨艦蔽海而 至入濟州大洋 列鎭皆望風畏縮 無敢拒者 季公與諸將 畫控制方略 伯公時年七十 方留鎮所 季公問曰 “今賊強我弱 難與爭鋒 計將安出” 伯公曰 “前雖撤屯而歸 其伺我之心 何嘗忘哉 今乃狺然生心 懸軍深入 其鋒甚銳 且彼衆我寡 不可以兵力相抗 但有一策 我察地形且觀風勢 可用赤壁之策 其他制置 如此如此則虜之就擒 可坐而策也” 諸將咸曰 “諾” 遂取乾柴枯荻 載數十餘艘 列偶人於其上 乃以布帳 畫五彩龍文 圍而掩之 使強弩銳卒 設伏于浦口深邃處 傳檄曰 “明日吾將出戰” 發間使如亡命者 之賊陣紿曰 “鎮將不習水戰 徒言出戰 實無交戰之心 方欲棄城而 逃躲有” 若告陰事者然 以怠賊心 又募善潛水者 重賞之 各持腰鉤鐵 隱伏要害處 約以 明日誘賊船入浦口 潛入水底 以腰鉤鐵 連掣賊船 使不得回旋 明朝率諸將 擁樓船擊楫中流 直出大洋 賊望見喜曰 “果棄城遁去” 遂盡率精銳 逆海濤以進 未及半洋 颶風大作 賊船折柁失楫 驚遑散落 俄而風定 乃收整部伍 果向浦口 時我軍依小島避風浪 見賊入浦口 喜而回棹 賊見我寡弱 又返兵追之 諸將畏怯莫敢先 公曰 “臨亂苟避 兵家所恥” 唾手獨前 先縱荻船 又繼以數船 若將應彼相去二里餘 止船令軍中 安静不動 惟笳鼓之聲 隱隱以聞 賊望見 莫測其端倪 良久 輒鳴錚 回棹佯敗而退 賊盡船逐之 及至埋伏處 公忽揮旗揚聲 於是 伏兵襲其後 諸軍犯其前 賊衆方奔走擾亂 其船又爲腰鉤鐵索所礙 欲脫不得 徒相益爲亂 乃引荻船迫之 一時放火 延及賊船 烟焰漲天 賊船俄頃燒盡 燒溺死者 不可勝數 我軍無一被傷者 凱還 諸軍皆賀曰 “今日之捷 實出崔老爺奇計” 歸功於伯公 公退讓不居曰 “吾之局外 所料雖幸得中 然何功之可論 此皆諸君冒風濤死戰之功也” 諸將皆歎服 湖伯褒啓捷奏 上大加稱賞 賜書以獎之 四月 錄宣武原從勳 伯公爲三等陞通政僉樞 季公爲一等陛嘉善 拜順天府使
牆峙嶺上 有戰場基地 尚宛然 故老相傳曰 “此乃崔義將留鎭處也” 山下居民 往往墾田 多得槍鏃兵器等物云
始判書公相地 于九萬洞昆季峰下 蘇臺之上 方開基 有一老行腳 艸冠蘿帶 乞米於門外 盤桓久之曰 “此吉地矣 上樑不失時則 當得二奇男 名滿一國” 詰其日時曰 “明日 有鐵冠童女 自南而來 此其時也” 翌日 忽一婢子 戴鼎盖而入 於是 覺而上樑 果生公伯季 僧言乃驗
叙述
鶴峯金先生 壬辰 十月 褒啓曰 “云云 義兵將崔堈李達鄭廓等 燿兵於南江之濱 追賊班城 又能斬馘 亦爲可嘉 攻城賊屍盡爲焚燒 其燒餘屍僵在城外者 斬馘俱在別啓 上項諸將 爲先各別褒賞 可以激勵人心云云”
寒岡 鄭先生撰 鶴峰先生行狀曰 “公久住居昌 賊之據昌原者 覘知晉州無備 與鎭海賊 大舉來寇 公聞急星馳悉發 諸邑兵以赴之 督時敏使不敢動 又勑李光岳崔堈李達等 分爲左右翼 郭再祐先已入城 軍勢頗張 賊至樓前 只隔一水 不敢逼 公繼至督戰 於是 諸將咸用命 合勢追擊 賊潛師夜遁 死傷甚衆 遂復泗川固城鎭海諸縣”
又曰 “昌原賊連釜山金海合勢 跳梁圍晉陽十匝 漫延數十里 公令固城假守趙凝道與崔堈鄭惟敬等 耀兵於南江之濱 賊攻圍七晝夜 竟不得陷 死傷相枕藉 遂焚其屯幕 燒其積屍 狼狽逃遁”
國朝實錄曰 “金德齡就捕下獄 上親鞫問之 德齡置對 辭證無可據 幷問其麾下人 崔耼齡崔堈等 並無端緖 德齡曰 ‘臣今命盡 無復可言 但臣所募勇士耼齡等 無辜在理 願勿殺而用之’ 終始無異辭而死 聞者莫不寃傷之 自是 南方士民 以德齡爲戒 凡有勇力者皆晦匿 不復稱義兵矣 赦崔耼齡崔堈”
徐藥峰渻 與姜白川應璜書曰 “崔別將均堈 器非管仲 焉用牛刀云云”
李忠武公舜臣 與姜白川書曰 “幸賴崔別將均堈之力 大捷熊川之戦 又殲浮海之酋 豈非心上一快也”
李松巖魯 所撰 龍蛇日錄曰 “公招諭使久駐居昌 賊之據昌原者 覘知晉陽無備 與鎮海賊相應 由固城澶漫於泗川 大舉侵晉 公聞急星馳至丹城 悉起咸陽山陰丹城兵以赴之 督金時敏使不敢動 又勑昆陽郡守李光岳及崔堈李達等 分爲左右翼以救之 郭再祐先已入城 軍勢頗張 賊至樓前 只隔一水而 不敢逼 公繼至督戰 於是諸將益用命 合勢追擊 賊狼狽而遁 所殺傷無慮甚衆 遂復泗川固城鎮海”
又曰 “金海賊陷釜山 直擣晉陽 公移帖勉牧使 當以死報國恩 使李光岳等 協力守禦 賊圍城十匝 晝夜攻之 郭再祐先鋒將 沈大承 夜到北山 列炬鼓噪 固城縣令趙疑道 與崔堈鄭惟敬等 率數百 耀兵于南江越邊 賊圍攻七日 竟不得陷 賊之死傷者 不可勝數 焚幕燒屍 顚仆而去 晉陽捷書至 公喜不自勝 召謂諸君曰 ‘若使此城失守 非但 城中數萬人命 盡爲魚肉 一道餘城 萬無保存之勢’ 自今 人始知其可守也 麾下軍校入賀 公慰之曰 ‘此牧使之功 諸將之力 吾何與焉’”
閔老峯鼎重 所撰 中興志曰 “壬辰 五月 賊兵入鎭海固城 焚蕩沿海列邑 來屯泗川 將向晉州 金誠一選壯勇 渡江馳擊 賊退走固城 乃遣金大鳴等 與義兵將 前訓鍊奉事崔堈 合兵擊之 賊潰走 熊川金海等地 崔堈固城人也 天性剛直 有膽量 驍勇絶人 至是 與同志壯士李達 起兵 兵雖不多而 能得士心 與鄭起龍齊名而 御衆之才過之”
又曰 “壬辰 十月 藤元郎悉兵 薄晉州 多張旗幟 服飾奇詭 日耀風翻 眩暈萬狀 齊放雷炮 聲動天地 時敏令軍中勿動 俟彼聲衰 卽放炮鼓噪應之 夜則 令樂工吹笛樓上 以示閒暇 義兵將崔堈李達 自固城來援 夜登網陣山 列炬呼噪 擂鼓震山 沈大承徑上州北山 吹角舉火 與城中相應 賊大驚擾 元郎載出輜重 佯示退歸 然後滅火 潛行內薄東門 時敏麾衆血戰 連放彎炮 迭投灼鐡鑊湯 賊兵隨至隨殪 僵尸如麻 元郎始解圍退兵 盡棄所掠 婦女牛馬而遁 崔堈等追擊 斬獲而還”
又曰 “癸巳 六月 平秀吉聞 平行長敗於平壤 平秀家等退屯嶺徼 大怒 率兵至肥前州 督諸將 使秀家等 合諸酋兵 號三十萬 自東萊直向晉州 勢如風雨 李薲令郭再祐 遮遏鼎津 再祐 以兵小不敵退 惟金千鎰 崔慶會 黃進 入晉州 賊隨至圍之 金命元等不敢救 李如松令劉綎等 往救之 綎等兵勢不敵 皆不用命 賊遂惟意攻城 崔堈李達 獨領兵赴援 不得入而還 賊追圍之 堈衝盪萬衆之中 斬芟甚衆 賊風靡潮退 下道避亂士民賴全 時士入韓誡 登山 望崔堈擊賊 指而 歎曰 ‘千古史策中 有如此勇將乎 惜乎 任之不專也’”
又曰 “癸巳 九月 倭兵自昌原出 屯咸安 四散收獲 宣居怡等 引兵攻之 大敗倭兵 又自金海 猝入熊川安民嶺 下道諸將 爲其所圍 崔堈躍馬衝突 所向皆靡 遂開一面 以出諸軍 皆全 旣出圍 將士相賀曰 ‘今日之生 崔公之力也’ 堈前後力戰 驍勇無敵 名重南邊 至是 始陞通政”
又曰 “甲午 四月 朝庭以諸義兵 供饋有弊 乃命盡罷義兵 屬于忠勇將軍 於是 鄭仁弘 任啟英 邊士貞等 皆釋兵而歸 金德齡 以崔堈 爲其別將 軍勢益振 丙申 八月 德齡死於獄 郭再祐 崔耼齡 崔堈等 皆繫至獄 後皆得釋”
國朝記事曰 “永川進士鄭世雅 新寧奉事權應銖 河陽奉事申海 固城奉事崔堈 皆募兵討賊”
朝野會通曰 “權應銖 與鄭世雅 申海 崔堈等 率鄉兵 討永川賊 以火攻之 燒死者多 臭聞數里 餘賊悉遁 左道得全 永川之功也”
中興志曰 “壬辰 八月 戊子初一日 數郡義兵 進攻永川 士卒畏賊不進 應銖卽斬數人 諸軍爭奮踰城 攻破城門 鼓噪齊入 賊奔入倉中 或上明遠樓 應銖因風縦火燒之 臭聞數里 諸軍乗勝 斬七百餘級 餘賊皆爲 所擠渰江而死 義城安東醴泉豐山 諸屯賊 皆望風撤屯 合于尚州軍威屯賊 亦撤走開寧 賊之左路遂斷 於是 賊皆失左右路 只由中路往來”
燃藜記述曰 “壬辰十月 賊大園晉州固城 義兵將崔堈李達等 領兵來援 城中壯士 聞而喜躍”
又曰 “癸巳 六月 固城義將 崔堈李達 赴援晉州 賊勢非上年比 不能下手 還向固城時 咸安避亂之人 從堈者三百餘人 爲賊圍逼 幾不得脫 堈乘馬馳突 竟夕鏖戰 士民賴以得全 望之者指爲 千古勇將”
又曰 “固城奉事崔堈 少解文 晚中武科 恥爲干進之行 性又剛直 不能曲意徇人 至是 起兵 兵雖不多 能得其心 臨陣以身先之 與鄭起龍安信甲齊名而 御衆之才 過之”
鄭梅軒起龍集曰 “戊戌 四月初九日 郡守盧允中 伏于咸陽要路 別將崔堈 伏于安陰縣南 以待之 賊乘夜遁去 爲兩處伏兵所殺”
李雲圃達 行錄曰 “以家僮三十餘人 豎倡義旗幟 排成一陣 表從叔崔公堈 亦起兵 安信甲鄭廓亦來會 複屯相望 隱然 有長蛇首尾之勢 十月 賊圍晉陽 公與崔公 領兵馳援 先登擊賊 斬馘甚多 其後賊又迫矗城 公與崔公 分左右翼 以倚之 賊恇㤼而遁 郭公再祐 聞之喜曰 ‘崔李兩將在晉陽 吾無憂矣’”
趙山西慶男 雜錄曰 “慶尙道永川進士鄭世雅 新寧奉事權應銖 河陽奉事申海 固城奉事崔堈 皆募兵討賊”
又曰 “崔堈少解文 晚中武科 有膽略 恥爲干進請託之行 性又剛直 不能曲意徇人 至是 與其兄均起兵 兵雖不多 能得其心 臨陣以身先之 與鄭起龍安信甲齊名而 御衆之才 過之”
洪耳溪良浩所撰 名將傳曰 “壬辰 十月 藤元郎乘勝 入咸安 分三道 直擣晉陽 圍之 牧使金時敏 分守各堞 靜以待之 夜令樂工吹笛門樓 以示閒暇 義兵將崔堈李達 自固城來援 夜登網陣山 列炬呼噪 擂鼓震山 力戰五日 滕元郎始解圍 退兵 盡棄所掠 婦女牛馬而 遁 崔堈追擊 斬獲而還”
又曰 “甲午 二月 忠勇將金德齡 進軍嶺南 愛崔堈驍果 引爲別將 軍勢益張 乃引兵而 進傳檄倭奴 遠近響應 士氣倍增 踴躍欲戰 丙申 德齡被誣就捕 郭再祐 崔堈 崔耼齢 同繫獄 後皆得釋”
嶺營古蹟記曰 “五月二十日 賊衆自固城來 屯泗川 將欲犯晉州 招諭使金公 選壯士勇健者數十人 渡江馳擊 賊退遁固城 乃遣金大鳴 追擊之 大鳴與崔堈 韓誡 鄭承勳 李達等 合勢 或誘引或設伏夜擊 未久賊衆潰走 熊川金海等地”
又曰 “八月 賊復陷鎭海固城 來屯泗川 將犯晉州 判官金時敏與崔均崔堈李達 合兵追擊於泗川 破之 賊退遁固城 諸將分兵 潛踰大芚嶺 曉迫城下 鼓噪揚兵 賊畏縮 數日不敢出 堈亦隱伏要路 以俟賊退 賊果夜遁 遂奮身攻之 賊大敗 乃與鎮海屯賊合兵而走 追擊破之 擒鎭海賊將平小太 遂復三城”
又曰 “十月初六日 崔堈與李達等 夜登網陣嶺 令軍中各擧四五炬 或進或退 擂鼓吶喊 響震山谷 城中壯士聞之 喜躍曰 ‘此必崔義將來援也’ 賊亦驚駭謂 援兵多至 乃焚其屯幕 燒其積屍 狼狽而遁”
李擢英征蠻錄曰 “觀察使金睟狀啓曰 ‘固城伏兵將崔堈馳報內 倭賊二千餘名 今七月初缺日 分三道入來爲去乎 率軍二十餘名 先進接戰 射中三倭 賊勢漸退 老弱軍乙良 全數登山 更率精勇軍三十餘名 一時隱伏要處 多設弓弩於村家弊盪之中 回還時 先鋒二倭 亦逢弩致死 賊徒載去 中路燼燒爲去乎 馳告爲白齊 ’”
固城邑誌曰 “崔均 贈刑曹判書 云哲之子 孝友出天 兄弟三人 同居一垣 構亭於蘇臺之上 自號蘇湖 專心學問 尤精於易義 遭壬辰亂 與弟堈 白衣倡義 討倭立功 拜守門將 陞通政 錄宣武原從勳三等 享道山書院 贈吏曹判書”
又曰 “崔堈 贈吏曹判書 均之弟 容儀簡重 器局峻整 孝友出天 和以處衆 人莫之褻 博通經史 工於詞章 登 宣廟 乙酉 武科 當壬辰之亂 倡義 以加里浦僉使 火攻賊 大捷濟州大洋 賜璽書 移拜順天府使 錄宜武原從勳一等 歷官 水使 副摠管 捕盜大將 號蘇溪 與兄蘇湖 幷享道山書院 贈兵曹判書”
遺事
蘇湖公 遺事 六世孫 益大
公承大宗而 其先襲清白 家業不饒 兄弟三人 同居一垣 不畜私財 不分臧獲 勢益旁落 殆不能振 親戚有切已者曰 “宗家芼薦艱甚 何不區別田民 各執產業乎” 公歎曰 “奉祀稱家 古人不云乎 難得者兄弟 易求者田民 兄弟之間 安有私財 尺布斗粟之謡 吾實恥之” 公居家 常誨子弟曰 “富貴者驕奢之本 驕奢者陷人之機 人不自省則 乘其豐泰 易淫易奢 一開其端 勢不可遏 大則失其家 小則滅其身 豈不懼哉” 倭寇初下陸 多拔人塚 公之先壠 多在九萬洞裏 倡義時 先慮此患 留屯于牆峙 以備不虞 山下居民 賴以按堵 業農 五穀之盛 無異平日 飢兵潰卒 爭相來附 公乃遣精勇壯士 爲季氏 調兵轉糧 未嘗乏絶 初羅應璧 羅彥鱗 羅致紋俱富 擁萬石 居鵲旨洞 一日 開張大宴沈醉 倭徒猝至其家 舉爲殲歿 因爲賊所據 公兄弟 急引兵以赴之 或斬殪之 或追逐之 招集其散匿奴僕 使之收斂其主屍 親自檢視 以厚窆之 其奴屬感服高義 願以 主家財充軍糧 自願從軍 公常留陣于牆峙北 季公與李公達領兵來會 公大備犒軍 以勞壯士曰 “諸君久苦兵間 得無飢渴乎” 使之終日醉飽
昌原鎮海屯賊 與固城賊 互相往來 公之兄弟與李公達 分陣于城山背屯之地 以遏賊路 賊不敢晝行 昏夜相通 公知其幾 以白沙布路 以伺之則 果有人跡往來 於是 設伏要路 斬殺無餘 自此 不敢復潛通 泗固鎭人民 賴以安業
癸巳 四月 在牆峙陣中 聞鶴峰先生 捐館之報 愕然 痛哭曰 “將星遽殞 邊機至此 是何天意” 兄弟卽奔往吊哭 與趙大笑 李松巖 朴大庵 郭忘憂 郭存齋 李茅村 李廣南 諸公 共治喪事
賊之據熊川安民嶺也 公與季公 及李公達 安公信甲 同往討之 左右翼諸軍 爲賊所圍 勢甚危急 季公欲介馬馳救而 賊陣旣固 莫能投入 公謂之曰 “昔齊高固 磔石以投陣而 馳入晉軍 今用此計 投石賊陣 使之自亂 乘時馳突 以開一面則 其圍可解而 諸軍可得脫矣” 季公如之 全軍而還
蘇溪公 遺事 從六世孫 益大
公少時 受易於伯公 精透文義 又工於詞章 屢捷鄉解 輒屈於省試 有一相者曰 “以儒業卒難成功 投筆則可大鳴” 年二十七 乃反武 乙酉 會試以易背講 文試官屢問文義 觸處洞然 試官曰 “彼父兄 以如此才子 使之藝武 誠可惜也” 武試官曰 “休道 觀其氣宇 早晚必擁虎纛握龍節 爲三軍帥矣”
公平居和柔 人皆悅服而 及至居官臨事 直節抗義 不以武弁而自屈 以此多見嫉 旅宦累歲 一不入權門 時遇仁弘 不屈而坐曰 “下官武人 有膝而不能屈” 其志節如此而 彼則不悅也
從姪廷虎 早失怙恃 只有老婢南春 是依 猝遇亂 南春蒼黃 負逃竄身 于月桂山下巖石間 倭徒大至 旁探山谷 南春自度不得脫 乃匿主於深竇 身自迎賊而死之 賊不知竇中復有兒 及公之踰反加嶺也 有兒呼聲 顧視之則 乃廷虎也 遂握而上馬之際 賊以腰鉤鐵投之 公足部少傷 公遂回馬揮劍 斬倭數首而還 明日復往 收南春屍 埋之標曰 義婢塚 仍鞠育廷虎 留伯公陣中 年漸長而 才智頗優 亦多軍助 伯公甚奇愛之
自加里浦陣 移拜順天府 奉檄之日 戚戚有不樂色曰 “弟之收功 莫不由兄指揮而 今乃獨膺恩命也” 伯公笑曰 “弟之榮卽兄之榮 爾宜奉職 惟勤毋負聖明而己 慎勿入權門 以忝其身”
前後臨陣制閫 皆秋毫不犯 其莅順天 凡各樣官俸 及浦民物膳 一並蠲減
挽
挽蘇溪 三從叔 晛
男子身當天下事 才名何取病文園
長腰恥向朱門屈 雄劍曾驚醜虜魂
舊卒泣思羊叔愛 遺民喜說狄公恩
分居千里未臨穴 哭望南天海日昏
又 沈光世
穿楊竗藝早超倫 符彩酋酋一俊人
再握龍韜臨漲海 曾揮羽扇淨妖塵
全生共荷君恩大 異域深知舊誼新
同病累臣猶未死 不堪今日涕沾巾
贈職焚黃韻 判書洪義浩
雙忠遺錄讀來詳 湖月溪雲爀並光
斂却兵戈惇孝友 試之符節做循良
漢恩那盡酬金券 歐老如知記鐵槍
白髮賢孫追遠孝 上卿貤爵祭於鄕
又 李東璧
蹈刃危城見義詳 崢嶸氣節日星光
匡恢偉績同周甫 判勝奇籌比漢良
百代盟書留鐵券 八年忠悃照天槍
自憐延慶諸賢席 病未參同卧僻鄉
又 金冕運
龍蛇之亂 蘇湖先生崔公兄弟 以白衣 奮大義討賊 所樹立卓犖 又於加里浦時 用赤壁古事 以荻葦一棹 燒海寇數百艘於洋中 捷報 朝廷特加褒賞 盖中興義將之傑然者也 既而 長公以將材薦 季公以清白顯 蜚英振彩 名聲大振而 屬昏朝 見北門風雪 賦江東蓴鱸 兄弟掛冠南歸 嘯咏終老 吁 其靖亂敵愾之義 樂行憂違之節 俱是彪炳當世而 年代寢降 鳧乙之飛漸遠 殆興志士之慨仰 今上 丙子 因春曹陳達 特贈正卿 實國朝盛典也 焚黃之日 章甫之會而 同慶者爲四韻詩 以張之顧 不嫺詩律 然窃有所豔歎感服之深者 輒亡盡葫之拙 要供續貂之資
誰把雲篇點檢詳 爬羅徽蹟彰輝光
參軍韋璨兄同倡 何狀顏卿弟又良
白面運籌紆虎略 赤心殉國奮霆槍
宸充曠感貤恩重 生色吾南鄒魯鄕
又 安夢伯
汗策巍勳著聞詳 名公家戶近龍光
論才可併周臣亂 旌美寧專漢吏良
帳裏神籌聯棣萼 兵前英略動梨槍
襟紳共賀崇班降 樽席烟花耀梓鄉
又 朴旨瑞
竹帛昭昭逞蹟詳 弟兄忠勇並輝光
賊亦無由驕氣銳 天應有意降才良
東國永將清海岱 南星安敢更攙槍
千秋可使人臣勸 聖代恩章耀嶺鄉
雙心實紀 卷之三
褒典幷陳請
教 加里浦僉節制使崔堈 書
王若曰 “忘身敵愾 旣折侮予之兇 進秩焯勤 合施嘉乃之典 爰揭誕告 丕聳軍情 惟卿赳赳干城 桓桓熊虎 十年征戰陣 既多已試之勞 三品珥貂班 久專信地之寄 屬訊防之巡飭 駕龍驤而先登 洪濤接天 壯志雖銳於擊楫 盲風捲海 健檣無賴於危機 何幸驍將之輕生 獲致狂寇之送死 凌波巨艦 疾如梭飛 掣電星航 粉若雲集 諸軍望風而少縮 惟爾唾手而獨前 遏戎路於洋中 計窮飛走 漲烈炎於木道 取盡鯨鯢 勝捷亶由於爾謀 俘馘况出於汝手 藏袴有待 予何愛於一資 拊髀興歎 爾無讓於三錫 於乎 益圖後效 宜 勿安於小成 將多前功 期賈勇於大敵 故茲教示 想宜知悉”
不肖每閱 我先祖實錄 至宣廟褒諭中 洪濤接天 壯志雖銳於擊楫 盲風捲海 健檣無賴於危機之句 未嘗不感嘆以淚也 噫 伯公以白衣倡 季公卽一鎮將耳 以一鎭之孤軍弱卒 抗強寇蔽海之衆 畫八人於掌上而 燒百艘於風前 則其敵王愾不顧身 視風濤若平地 不亡一卒而 亟奏三捷之豐功偉烈 求諸往牒 亦幾何人乎哉 諸葛武侯之赤壁一着 至今爲兵家之奇略 然以衆則百萬貔貅也 以水則一帶長江也 眼前無接天捲海之風濤 手下有奮義願忠之策士 其視我先祖 提孤軍出奇策 辦大勳於大洋之中者 難易自別 以如是之巍勳壯烈 位不滿德 賞不稱功 雖若有後人之憾而 在我祖 自盡臣道而已 亦何恨焉 奉閱之際 有感於璽書中一句語 敢志于卷端 六世孫 益大 謹識
宣武原從功臣錄勳 敎書
萬曆 三十三年 四月十六日 行都承旨臣 申欽 敬奉
傳旨 “國多亂而靡定 爾旣宣力於中興 功無微而不酬 予乃推恩於原從 誕擧新典 式遵舊章言 念南寇之陸梁 致有西土之播越 縱橫豺虎 慘見宗社之蒙塵 跋涉山川 忍說君臣之中露 天欲興唐而 父母拯己 人猶戴晉而 大小忘身 幸戡亂而回鑾 遂策勳而銘鼎 惟爾卿大夫曁士庶人 或揚我武烈 或助我軍需 執殳驅馳 或有捐軀之士 提兵戰伐 或有獻馘之徒 悉錄於茲 永傳于後 惟輕惟重 分一時之功勞 爾子爾孫 享萬世之安樂故 茲教亦 想宜知悉”
同年月日 行都承旨臣 申欽 敬奉
傳旨 “宣武原從功臣一等乙良 各加一資 子孫承蔭 宥及後世 父母封爵 二等乙良 各加一資 子孫承蔭 宥及後世子孫中 從自願 加散官一資 無子孫者 兄弟婿姪中 從自願 加散官一資 三等乙良 各加一資 子孫承蔭 宥及後世爲乎矣 各等通訓以上乙良 兄弟甥姪女婿中一人 從自顧 加散官一資 物故人乙良 各依本等施行爲旀 各追贈一資爲齊 犯罪作散人乙良 并於本品叙用爲齊 永不叙用人乙良 許通仕路爲齊 職牒收取人乙良 幷只還給爲齊 妾子乙良 限品安徐爲齊 公私賤口乙良 并只免賤爲齊 係于逆黨 及因逆黨 公事間事 被罪人乙良 官爵一款 舉行安徐爲只爲 下吏曹爲良如敎 ”
道儒請贈 上言 進士許橝等 壬申
右謹啓 臣等窃伏聞 德懋懋官 功懋懋賞 自古聖帝明王 莫不以是爲重 苟有功與德并懋而 官與賞不稱則 雖在年代之遠 草野之微 亦必搜訪之 揄揚之 有褒美貤贈之典焉者 要使後之人 有所觀感而 興起 恭惟 我聖朝 酬忠報功之政 媲美三代 跨隆百王 無幽不燭 無微不顯而 有大勳則 施之以崇秩 著爲令典 載在太常而 若其所闡發而登聞則 未嘗不由於士林之公議 臣等所居道內 固城縣有故 忠臣崔均崔堈兄弟 一室雙忠 古今所罕而 尚未蒙貤贈之典 臣等窃不勝慨恨之至 兹敢相率 呼籲於法駕之前 均卽故右尹臣潭之孫 贈判書臣云哲之子也 天性淳儉 風儀峻整 早自力學 晚喜讀易 窮探奧旨 凡悔吝消長之理 生克制化之道 無不貫涉 天文度數 亦皆旁通而 韜光鏟彩 若將終老焉 適當壬辰之亂 倭寇猖獗 列郡瓦解 均以一介書生 既無官守之責而 不勝其忠憤 與弟堈倡起義旅 裂衾裳 張旗幟 揭號風雲將 列陣于牆峙嶺上 夜則使人 各持三頭炬 列立山上 或見或隱 鼓譟響應 賊畏其神 莫敢近 且以忠義 泣諭士卒 士皆感激 戰必有功 盖其運籌帷幄 調兵給饋 出謀發慮 自合奇正 雖古智略之士 蔑以加之而 每到論功 謙退不伐 人比之大樹將軍 及其錄勳參三等原從 薦爲守門將 乙巳 適在弟堈加里浦鎮所 猝遇海賊 畫火攻之策 盡殲百艘 因湖伯褒啓 陞階通政 及昏朝 國政紊亂 無意從仕 有詩曰 “可笑功名等弊屣 白頭微祿媿斯身 何處蓴鱸秋正好 扁舟擬向五湖濱” 卽歸鄉里 因以終身不出 大耋陛嘉善 堈器局弘毅 孝友出天 以英略投筆 背講周易 特參嵬榜 及遭亂 與兄均同心倡義 期雪國恥 壬辰夏 賊犯晉州 襲擊而散之 十月 又領兵援晉州 登網陣山 令軍中 各舉四五炬 或進或退 賊驚駭而退 城中壯士 喜躍曰 “此必崔義將兄弟之來援也” 癸巳 四月 賊圍晉州 兄弟又耀兵於南江之濱 以助兵勢 賊竟不得陷 遂焚其屯幕 燒其積屍而逃 因復晉泗固鎮等四五城 九月 設伏於熊川安民嶺 突擊賊 取勝賊平 錄原從一等 乙巳 爲加里浦僉使 賊更大擧來寇 艨艟巨艦 蔽海而至 遂畫火攻之策而 誘賊入浦口 設伏弩射之 又取枯荻載船放火 遂大捷 事聞特下璽書而 嘉賞略曰
“忘身敵愾 旣折侮予之兇 進秩焯勤 合施嘉乃之典 爰揭誕告 丕聳軍情 惟卿赳赳干城 桓桓熊虎 何幸驍將之輕生 獲致狂寇之送死 諸軍望風而少縮 惟爾唾手而獨前 遏戎路於洋中 計窮飛走 漲烈炎於木道 取盡鯨鯢 藏袴有待 予何愛於一資 拊髀興歎 爾無讓於三錫” 因陞嘉善 特除順天府使 以左水使 入爲副摠管 歷敭內外 一心清白 章服常借着於都摠管臣徐渻 渻服其清介 白于筵席 上大加嘉歎 特賜錦一段 逮夫昏朝 居兵使首望 有一尚宮 夜使人言 方待納銀落點 堈正色退斥 因此 黜爲喬桐別將 令殺臨海君 堈終始善護曰
“吾寧就死 不忍害無辜王子” 竟至就理 尋釋之 拜忠清水使 見政亂倫斁 無意仕進 兄弟遂還鄉里 又有捕盗大將召命而 謝病不起 此乃均堈兄弟 出處終始而 昭載於故儒臣金誠一文集 及故處士趙慶男日記是白如乎 嗚呼 輸忠報國 人之大倫也 苟有一節一義之有關於衛 社稷樹風教則 尚可以褒美而勸奨之 况均堈之雙忠 卓烈炳烺於一室之內乎 居家孝友 諸賢之所撰具在 衛國忠勳 信史之所載昭著而 天啓 癸亥 已俎豆於鄕 崇奉祭社之儀 雖其士林之尊 尚有不泯於百世是白如乎 第伏恨 天門迥隔 尚未蒙貤贈之恩 不但有欠常典 遐土輿情 終不無抑鬱 愚衷所激 敢冒死陳籲伏乞 天地父母 特下恩命 故同知中樞臣均 故副摠管臣堈 并施褒異之典 以爲獎勸之地
本孫請贈 上言七世孫光參孟岳 甲戌八月
右謹啓 臣等窃伏聞 記曰 祖先有善而不傳 是不仁也 無美而稱之 是誣也 凡子孫之於先烈 宜不敢爲飾溢德美以 蹈其誣之之科 然若有功烈 存乎國家 節義關於名敎 前輩先賢之所嘗推重者 又豈敢以祖先爲嫌 自阻孝理之天而 重陷於不仁也哉 臣等七代祖 故同知中樞臣均 及其弟故副摠管臣堈 卽故右尹臣潭孫也 贈刑曹判書臣云哲之子也 世襲簪纓 家傳忠孝 適丁龍蛇之亂 列郡瓦解 人莫不鳥獸竄而 均以一書生 與弟堈 奮然投袂 招集家僮 召募鄉旅 裂衾裳 張旗幟 揭號風雲將 晝以幷力死守 夜則人各持三頭炬 列立山上 或隱或見 鼓譟響應 賊畏其神變 莫敢近境 且以忠君報國之義 泣諭士卒 士皆感激 戰必有功 得保沿海六七城而 每至論功 謙退不伐 人比之大樹將軍 乙巳 適到堈加里浦鎭所 猝當海浪賊變 相與畫策火攻 因以大捷 事聞 自上特加褒賞而 錄勳陞階通政 及當昏朝 無意從仕 卽歸鄉里而以終 堈武略登虎榜 夙有遠圖之器望 當亂 與兄均同心倡義 期雪國恥 壬辰五月 賊犯晉州 襲擊而散之 十月又赴援晉州 癸巳 四月 賊又圍晉州 堈與均耀兵於南江之濱以 助兵勢 賊遂焚屯幕 燒積屍而遁 復晉泗固鎮宜咸等邑 九月金海賊出 據態川安民嶺 堈突擊而逐之 乙巳 爲加里浦僉使 賊更擧來寇 稱爲海浪兵 艨艟巨艦 蔽海而至 堈與均 遂定火攻之策 誘賊入浦口 伏弩射之 且取枯荻載船 中流放火而燒之 又使潛水軍 穿賊船而 沈溺之 因以大捷 事聞特下璽書褒之 略曰 “惟卿赳赳干城 桓桓熊虎 十年征戰陣 既多已試之勞 三品珥貂班 久專信地之寄 何幸驍將之輕生 獲致狂寇之送死 遏戎路於洋中 計窮飛走 漲烈炎於木道 取盡鯨鯢 藏袴有待 予何愛於一資 拊髀興歎 爾無讓於三錫” 特除順天府使 翌年 又除慶尚左水使 入爲副摠管 歷敭內外 一心清白 章服常借着於人 都摠管臣徐渻 服其清介 白于上 上大加嘉歎 特賜錦一段 逮夫昏朝 參兵使首擬 有一嬖倖遣人 索銀 堈正色 答曰 “臣子以賂得官耶” 終不聽 光海黜爲 喬桐別將 令殺臨海君 堈隱其無罪 終始善護 竟至就理 迫令殺之 堈抗義不屈曰 “吾寧就戮 不忍害無辜王子” 光海義而赦之 尋拜忠清水使 時政亂倫斁 遂謝病還鄉 此乃臣等先祖 出處始終而 昭載于 故儒臣金誠一日記 故處士趙慶男野史中與志 邑誌 錄券等書 盖此兄第倡義討賊 在於金誠一招諭之前而 臨機制變 出奇合正 兄籌旣優 衝陣突擊 掃盪殲馘 弟勇斯壯 居家孝友 諸賢之所撰具備 爲國忠勤 信史之所載可考而 粤在天啓癸亥 一方多士 爰舉祭社之儀 亦可見貞忠大義之入人者深而 百世之下 尚有所不泯者存 但歲月寖遠 朝家褒獎之典 尚不及焉故 道內士林聯名 呈籲于道臣 及奉使之臣 前後屢遭而 因循鄭重 尚未登聞 不無志士之餘憾矣 再昨年壬申 特遣禮官 賜祭于壬亂倡義諸臣以 至未及闡揚者 無不褒而獎之 於是一道章甫 相率呼籲 於輦路之下 該曹稟處以非四件事而 上言有違格例 置而不論 爲後孫者區區私情 終不能自抑 茲敢摭取 古今史乘信蹟 裹足千里 仰籲於法駕之前 伏乞 天地父母 亟令掌禮之臣 采取臣等先祖 故同知中樞臣均 故副摠管臣堈 卓異之蹟而 幷施褒贈之典
禮曹回啓甲戌入月二十四日
觀此固城幼學 崔光參等上言則 以其矣 七代祖故同知事均 及其弟故副摠管堈 壬辰倡義 請幷施褒獎之典事 有此呼籲是白有臥乎所 崔均兄弟之壬亂倡義 果如上言內辭緣則 宜蒙褒獎之典是白乎矣 事係年久 令本道詳探報來後 更爲稟處何如 行左承旨 臣金敎根次知 啓依允
禮曹關文甲戌八月二十九日
節啓下教 道內固城幼學崔光參等 駕前上言 據曹啓目 貼連啓下是白有亦 云云 啓依允事啓下爲有置 啓下內辭意 奉審到卽 摭實回移向事 云云
禮曹再啓丙子六月初九日
再昨年八月 因固城幼學崔光參等 上言其矣七代祖故同知事均 及其弟故副摠管堈 壬辰倡義實蹟 令本道詳探報來之意 覆啓分付爲白有如乎前矣 到付慶尚監司李存秀移文內 崔均兄弟壬辰事蹟 取考贈參判李魯所撰 龍蛇錄則 金誡一泗川之復也 以左右翼救之 郭再祐晉州之戰也 耀兵於南江云而 俱參宣武原從勳是如爲白有臥乎所 均堈事蹟 不但道查之可據 謹按聖朝特下 璽書中有 勝捷亶由於爾謀 俘馘况出於汝手之敎敎是是白乎 則此爲十分考信之文字而 在前倡義立功者 身後貤贈 旣多已例 其在激勵之政 恐當一體許施是白乎矣 事係恩典 臣曹不敢擅更 上裁何如判付內 啟依所啟施行.
敎旨
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事崔均 贈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都摠管者.
嘉慶二十一年八月 日.
忠節卓異 贈職事判下.
敎旨
嘉善大夫行慶尚左道水軍節度使兼五衛都摠府副摠管崔堈 贈資憲大夫兵曹判書兼知義禁府訓鍊院事者.
嘉慶二十一年八月 日.
忠節卓異 贈職事判下.
焚黃告由文 - 承旨具康撰
瀥瀑可陸 燒壁聲流. 嶔嵂寧溟 勒延功留. 塤籌篪戣 扇羽䥐球. 蕭嗾葛揮 鯨殪豕劉. 茂績不朽 寂若必酬. 銓華騎肅 雙贈好仇. 禮優千古 榮逮九幽.
右蘇湖
又
封豕蹢躅 奮發黃間. 忘歸攙捔 陸梁者蠻. 風雲錦囊 朅無空還. 天步西窘 乃捍克艱. 功罔畢酬 始降華綸. 新楮兩耀 古棣雙攀. 事稀恩優 聲滿鄕關.
右蘇溪
請諡 上言後 禮曹回啓判書李啓朝 乙巳正月十三日
觀此慶尚道生員李殷淳等 上言則 請贈吏曹判書崔均 其弟贈兵曹判書崔堈 易名之典事 有此呼籲爲白有乎所 均躳修行義 講道踐實 學以明體適用 早已樹立卓然 堈英邁俊偉 投筆尚武 亦以忠勇智略 自負當世 及丁龍蛇板蕩之日 兄弟倡義 裂裳揮旗 壯士景從 三赴晉陽之危急 或搏戰或耀兵 賊圍城七日 竟狼狽而遁 使金時敏得成保障之功 夜攻固城 設伏殲之 曉迫泗川 追擊酋將平小太擒之 再救李舜臣 大捷於熊川及蛇梁 又與鄭世雅權應鉄 火攻於永川 左道賴以得全 蔽遮馳突 前後三十戰 所向如風靡潮退 乙巳 堈節制加里浦鎭 海賊大至 兄弟設奇計 縦火迎擊 百艘爛溺 瞬息大破之 先朝褒諭而 獎忠錄勳而增秩 具載於國乘野史 及名臣金誠一鄭逑文集 實中興義將之傑然者也 及昏朝政亂 詠罷蓴鱸之詩 兄弟勇退 其潔已於名敎之中 可以與擬於郭再祐之出處節操而 彼當時之同倡諸臣 皆已侈之以美諡 獨均堈之不得 幷霑於崇 終隱卒之光寵 誠有向隅之歎是如是白如乎 崔均堈兄弟 豊功偉烈之實蹟 如彼著顯 至蒙正卿之贈則 節惠重典 自是應行之例而 今於多士之陳請 益見公議之久鬱 依所籲許施 恐合事宜是白乎矣 事係恩典 臣曹不敢擅便 上裁何如 左承旨臣徐相敎次知依回啓施行
諡狀
我 純廟十六年丙子 慶尚道觀察使李存秀 以一道多士議啓言 固城故同中樞崔均 故水使崔堈兄弟 壬辰倡義之績 請褒其功以樹風聲 上可之 於是 贈崔均吏曹判書 崔堈兵曹判書 後三十年 當宁乙巳 多士又伏輦道 請所以易名者 禮曹覆奏言 崔均兄弟功既茂 爵亦準法當諡 上允之 其後孫鳴岳台鎮等榮之 具兩公事行 來曰 “願有述也 將諗于太常” 敬謨不以不文辭 感公之義 喜公之有後也 謹按狀而叙之曰 同中樞崔公 字汝平 全州人 以麗朝門下侍中文成公諱阿 爲上祖 連五世 簪組蟬聯 入本朝 有諱子涇 文縣監 是生諱水智 以弘文應敎 帶書狀官赴京 及還見六臣被禍 不樂仕進 放迹於山水間以終 贈知申事 生諱以湜 文郡守 於公爲高祖也 曾祖諱潤身 僉使 祖諱潭 以儒行薦補齋郎 贈漢城右尹 考諱云哲 贈刑曹判書 妣贈貞夫人 清風金氏 參奉德厚之女以 中宗丁酉生公 先是右尹公 自咸安 遷于固城 盖爲九巒洞昆季峰 清淑之氣 可以鍾毓人才而 相基未定居 至判書公 卜築於峰下 蘇臺之上 方豎柱 有乞米僧至 語曰 “上樑若不失其時 當得二奇男 名滿國中” 詰之 僧曰 “明日 有鐵冠童女 自南而來 此其時也” 翌日 果有一童女 戴鼎蓋而來 因其時上樑 其後公之昆季 果生於是址 兄之蘇湖 弟之蘇溪 爲號 盖取諸蘇臺之義云 公生而 風儀峻整 器局寬厚 自幼不煩教導而 愛親敬長 一如成人 處兄弟羣從之間 未嘗以喜慍相鬧 兄弟三人 同居和樂 交勉以征邁 家漸旁落 無以自振 親戚有憂之者曰 “宗家笔薦之節 將窘矣 兄弟何不各營產業” 公歎曰 “易得者產業 難得者兄弟也 奉祭稱家 昔人有言 兄弟之間 焉有私財乎” 言者媿服 右尹公有子七人 至公時 孫曾益蕃 皆足以自恃 公書以戒之曰 “富貴者 騎奢之本 驕奢者 覆敗之機 此而不知警 大必喪其家 小必失其身 若曹寧有是耶” 公早自禔躳 謙約喜靜 行誼之純篤 非獨爲家押 智慮之宏深 亦將以鄕檢而 嘗言 “游於藝 亦聖人之至教 今之人 率多口耳之學 實背聖人之本旨也 道在方冊而 其要莫大於窮理踐履” 遂廢舉業 杜門求志 以存心養性 爲主本 以據德依仁 爲實行 造次顚沛 未嘗忘 格致誠正之工而 與姜白川應璜論道書 可驗其操履之篤 其書略曰 “道之大原 出於天 其文則 詩書禮樂孔孟之籍 本末相須 終始粲然 日用之間 不可須臾離也 盖天理民彝 四端五常 具在吾之方寸 一動一息 無非道也 古之君子 必由是而 推之窮盡 天下之理 內而一念 外而萬事 無不究其始而 著其歸 衆理昭然而自著 萬物皆備於我矣 此是知之至也” 又曰 “近世 聖人之道不傳 務習末流之學 刻句雕章 以爲自高 我善是 是亦足矣 噫 道之不明不行 豈其不然耶 道無豐嗇 人無賢愚而 一息一飯 一坐一卧 皆道之所在則 堯舜禹湯之道 人人素固有也 孔子敎人必曰 ‘好古敏以求之’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是則雖聖人 皆自誠正而 推以極之也 遵夫子之訓 體曾子之言 孜孜慥慥而 知有所止 行有所極 然後 可以立朝治邦 與天下同其善 致吾君於堯舜之君 致吾民於堯舜之民矣” 遂繼之以詩曰 “心本最靈虛 去來無定居 欲遵收放訓 先審所之初” 及至暮年 尢探賾鉤 深於羲易 他餘天文地理 及兵家韜略 無不旁通 韜光鏟彩 人無知者 及當壬辰之搶 三京失守 車駕西狩 季氏蘇溪 謀於公曰 “吾家 世守忠孝 今見 封豕突起 人民魚肉而 豈可與衆 苟活於林藪間哉 弟欲倡義 以效臣節” 公曰 “此吾志也 但危亂之際 不可輕身獨赴 吾雖老矣 與之同事” 遂發子弟家丁 又招集鄉兵 旬日之間 衆至數十百人 公於平日 雖深自養晦而 及是 人皆知 公兄弟智力之可仗 引滿超距之士 義勇膽略之人 樂爲之趨附 時賊猝入九巒洞 大肆暴掠 隣人羅氏家 先被屠戮 公與蘇溪 率數十精銳 上馬馳突 揮劍盡殪之 招集羅氏奴丁之散匿者 收其屍 厚葬之 奴丁感服其義 咸願從軍 山谷隱避之人 爭相依歸 一方賴以按堵 公之表姪李公達 亦募兵來助 以蘇溪及李公爲將 公爲謀主 贊畫籌策 辦給饋餉 蘇溪率精銳 赴援晉固泗昌諸郡之急 公分兵屯牆峙 控扼往來剽掠之賊 以張聲勢 盖是峙據兩邑要衝之界 道險而多阻 民俗頗淳古 可以固守 於是 裂裳爲旗 張於山上 自號風雲將 書揭于街上 多設疑兵 眩惑賊心 令山下居民 晝則務農 夜則男女老少 咸聚嶺上 一人各擧五六炬 羅列左右 鼓譟之聲 震于天地 忽然滅火 寂若無人 俄頃之間 又復如之 夜夜倍增其炬 示其兵盛 選壯士數十人 各持弓弩 出沒山谷 鈔寇之小者 射殺之 大者 擊逐之 日備牛酒以饗 士卒士氣自倍 以一當百 賊大生疑懼 不敢近 公撫士卒如家人 恩信周遍 每調兵食 親自監視 以鶴峰金公招諭文 面面慰諭曰 “君父蒙塵 吾輩將安歸” 仍涕泣漣漣 士卒莫不感泣 乃使老弱留陣 選精勇赴蘇溪陣 蘇溪專意討賊 所向無敵 若鎮海之斬殪賊酋 態川安民嶺之全軍解圍 晉州頭骨坪之賈勇鏖賊 亦莫非以後繼之有所倚而然也 蘇溪自晉陽還牆峙 周覽陣勢 歎服不已曰 “吾兄是儒者 今見用兵規模 乃如此也” 時招諭使金公聞 公兄弟倡義 要見之 公兄弟 俱往 金公大奇之 因與趙公宗道 郭公再祐 李公魯 李公瀞 誓以 討賊報國 又與權公應銖 鄭公世雅 曺公希益 申公海 素相善 至是 同聲相應 各據江左右 諸公每乏軍糧則 求助於公 公隨力送之 賊之據熊川安民嶺也 公與蘇溪往討之 左右翼軍 爲賊所圍 勢將危急 蘇溪欲介馬馳救而 賊陣已固 莫能入 公謂之曰 “昔齊高固 磔石投陣 馳入晉軍 今用此計 投石而使之自亂 乘時馳突 以開一面則 圍可解也” 蘇溪如其計 全軍而還 昌原鎮海屯賊 與固城賊 互爲往來而 畏公兄弟 不敢晝行 昏夜相通 公偵知之 以白沙鋪於路 果有人跡 印於沙上 於是 設伏兵要路而 擊之 賊不敢復通三邑 賴以安業 乙巳 海浪賊大舉而來 艨艟巨艦蔽海而 入濟州大洋 列鎮風靡 莫有敢拒者 時蘇溪鎮加里浦 公適到 蘇溪問計於公 公曰 “強弱難敵 水陸異宜 不可以兵力相抗 惟有赤壁火攻之策 其能如此如此 賊必鏖滅矣” 蘇溪用其計 燒盡賊船於一炬之中 諸將士賀曰 “今日之捷 崔老爺兄弟之奇策神勇也” 捷聞 上大嘉之 加公爵一級 陞通政階 公素薄宦情 及見昏朝政亂 彛倫斁敗 與蘇溪 掛冠南歸 臨行題詩曰 “可笑功名等弊屣 白頭微祿媿斯身 何處蓴鱸秋正好 扁舟擬向五湖濱” 及歸兄弟 同處一室 友愛老而彌篤 人名其室 曰孝友廬 光海丁未 以壽陞嘉善 丙辰卒 享年八十 葬于縣北堂項子坐之原 配貞夫人 晉陽鄭氏 進士寬女 生四男二女 長興虎 次山虎 起虎 振虎 察訪 女 士人徐舜凱 奉事李明愿妻 興虎二男 洽 洪 察訪 山虎 起虎 無後 振虎三男 濂 濈 澳 曾玄以下 不盡錄 及公歿 鄉人立祠 享公兄弟 俎豆致虔 享德報功 若是之速 豈非以當時親見之人心 誠悅服而 有不能忘者歟 今距公之世 已數百年矣 屢經灰燼 所可以考德文字 散失無餘 其後孫掇拾 諸賢文集 及國乘野史 收錄其百十之一二而 公之亂中手帖 幸而得之見 其忠君愛國之誠 憂時濟危之念 溢於辭表 其文則簡而古 其義則懇而切 茲非有道而能然乎 雖在干戈搶攘之際 治心修身之工 隨處而恆存 和順蓄德 謙恭持己 未嘗有疾遽辭色而 平生用力 專在於忠信篤敬 收斂身心而 不至於拘迫 從容處事而 不失於悠緩 若夫儒人曉武 起白徒冒兵刃 臨陣對敵 意氣安閒 指揮籌策 動無一失 推賢讓能 以恩以信 汗馬勝取之功 雖不及於蘇溪而 調兵轉漕 自作江准之保障 及夫奏膚之日 又讓而不居 以是 人擬之以大樹將軍 其篤學居敬之志 亦可推而知也 噫 公居而傳家學 出而赴國難 捍禦強敵 終能樹勳 詩曰 “文武吉甫 萬邦爲憲” 公庶幾近之而 亦不可以一節名 古之論人 先德行而後事功 公旣得兼二者而 事功末節也 斯可以知公 嗚呼 偉矣 公歿後二百餘年 始乃闡幽而揚美旣贈之官 又侈以諡 豈惟一邦之人 爭相激感 將以 勸後之爲人臣者 豈不懿哉 謹撰次如右 請易其名 謹狀 輔國崇祿大夫 行知中樞府事 兼 判義禁府事 洪敬謨 謹撰
諡狀
公諱堈 字汝堅 號蘇溪 贈吏曹判書 蘇湖諱均之弟也 當壬辰卉夷之亂 白衣投袂 以赴國亂 兄以畫策 弟則攻戰 拔距搤吭 賊不能支 終贊中恢之烈 古人所云 難兄難弟者 於蘇湖昆季見之 豈不偉哉 公之世閥 已詳於蘇湖公狀 考諱云哲 贈刑曹判書 娶清風金氏 育三男 公其季也 公以明宗十四年己未生 廣眉方額 符彩穎發 及長風儀峻爽 驍勇絕倫 人以遠大期之 孝友出於天性 自判書公卒後 事二兄如事親 人無間言 其接人也 不設畦畛 雖以嚴峻之性 和柔而處之 賢愚貴賤 莫不悅服而 亦不敢褻焉 受業於蘇湖公 篤志窮經 精通蘊奧 以明經 屢中鄉解 輒屈於省圍 有一相者曰 “鷰頷虎額 肉食封侯之相也” 蘇湖公勸以投筆 萬曆 乙酉 登武科 自以周易背講 文試官 盤問文義 公應對如流 試官歎曰 “經學如此 乃以武藝立身 寧不惜哉” 武試官曰 “休道也 觀其氣像 可以擁虎纛握龍節 爲三軍帥矣” 於是 擢虎榜第一 然公素尚志節 無汲汲進取之意 及夫壬辰 海水羣飛 公請于蘇湖公曰 “吾家世守忠孝 曷不倡起義旅 以報國恩乎” 蘇湖公曰 “正合吾意 死生當與共之” 公遂發家僮 招集鄉丁 一鄉之人 如朴連弘 崔僩 丁俊 皆扼虎之士而 競相願從 方議軍事 蘇湖公曰 “草野倡義 當告王人 受其節制 名正言順” 公與朴連弘 入見主倅 告以擧義狀 請軍器而還 賊已迫於九巒洞口 公以匹馬單槍 逶迤踰反加嶺 忽聞巖石間 有小兒疾呼曰 “叔兮 活我” 視之 乃從姪廷虎也 卽掖而上馬 抱於懷中 乃反騎追擊賊 望風奔潰 蘇湖公亦使崔僩丁俊等 合兵迎擊而 廝殺之 溪水盡赤 此起兵時初戰也 嗣後 敵愾捍禦之方 戰勝攻取之功 非止一二計而 家傳文字 散逸無存 其見於國乘野史 爲公實紀者 名將錄有曰 “義兵將崔堈 自固城來援 夜登網陣山 列炬呼譟 擂鼓振山 追擊斬獲而還” 又曰 “金將軍德齡愛崔堈曉果 引爲別將 軍勢益振 乃引兵而 進傳檄倭奴 遠近響應 士氣倍增 踊躍欲戰” 國朝記事 及山西野史 有曰 “永川進士 鄭世雅 新寧奉事 權應銖 河陽奉事 申海 固城奉事 崔堈等 率兵討賊” 朝野會通 有曰 “崔堈等率鄉兵 討永川賊 以火攻之 燒死者多 臭聞數里” 中興志 有曰 “賊兵自固城來 屯泗川 將向晉州 金誠一選壯勇數十人 渡江馳擊 賊退屯固城 乃遣金大鳴崔堈 合兵擊之 賊潰走 態川金海等地” 又曰 “癸巳 六月 倭酋三十萬 自東萊直向晉州 勢如風雨 都元帥以下皆走 湖南李薲令郭再祐截鼎津 再祐以兵小不敵退 賊遂惟意攻城 崔堈李達領兵赴救 不得入而還 賊追圍之 堈衝突於萬衆之中 斬芟甚衆 賊風靡潮退 避亂士民賴全 士人韓誡登山 望堈擊賊 指而歎曰 ‘千古史冊中 有如此勇將乎 惜乎 任之不專也’” 又曰 “九月 賊自昌原出 屯咸安 又自金海 猝入熊川安民嶺 下道諸將 爲其所圍 崔堈躍馬衝突 所向皆靡 遂開一面 以出諸軍皆全 旣出圍 將士相賀 今日之生 崔公之力也” 嶺營古蹟記 有曰 “崔堈等夜登網陣嶺 令軍中各舉四五炬 或進或退 擂鼓吶喊 響振山谷 城中壯士 聞之喜躍曰 ‘此必崔義將來援也’ 賊亦驚駭謂 援兵多至 乃焚其屯幕 燒其積屍而遁” 又曰 “賊復陷鎮海固城 來屯泗川 將犯晉州 判官金時敏與崔均崔堈 潛踰大芚嶺 曉迫城下 鼓噪揚聲 賊畏縮不敢出 堈亦隱伏要路 以俟賊退 賊果夜遁 遂奮身攻之 賊大敗 乃與鎭海屯賊 合兵而走 追擊破之 擒鎮海賊將平小太 遂復三城” 鄭起龍集 有曰 “戊戌 四月初九日 郡守盧允中 伏于咸陽要路 別將崔堈 伏于安陰縣南 以待之 賊乘夜遁去 爲兩處伏兵所殺” 燃藜錄 有曰 “崔堈少解文 晚中武舉 恥爲干進之行 性又剛直 不能曲意徇人 至是起兵 兵雖不多 能得其心 臨戰以身先之 與鄭起龍安信甲齊名而 御衆之才 過之” 此皆實蹟也 亂定後 除都摠府經歷 特移加里浦僉使 乙巳 三月 海浪賊大舉而來 艨艟巨艦蔽海而 入濟州大洋 列鎮莫敢拒者 公用火攻之策 燒盡賊船 賊之燒火溺水 不可勝數而 亦似永川之戰 道臣褒啓 上大嘉之 特侈璽書曰 “忘身敵愾 旣折侮予之兇 進秩焯勤 合施嘉乃之典 爰揭誕告 丕聳軍情 惟卿赳赳干城 桓桓熊虎 十年征戰陣 既多已試之勞 三品珥貂班 又專信地之寄 屬訊防之巡飭 駕龍驤而先登 洪濤接天 壯志雖銳於擊楫 盲風捲海 健檣無賴於危機 何幸驍將之輕生 獲致狂寇之送死 凌波巨艦 疾如梭飛 掣電星航 紛若雲集 諸軍望風而少縮 惟爾唾手而獨前 遏戎路於洋中 計窮飛走 漲烈炎於木道 取盡鯨鯢 藏袴有待 予何愛於一資 拊髀興歎 爾無讓於三錫” 仍增秩 授嘉善大夫 拜順天府使 化理嚴明 獄訟平清 官俸物饍之 出於浦民者 并皆蠲減 民大悅 立碑頌之 丙午 拜慶尙左道水軍節度使 順天陪吏 請留馬轎 及盡盞一雙 皆却之 遞水使時 營屬潛付布帛 中路覺而還之 及歸 襆被蕭然 一如儒素時 觀者無不咨嗟 除都摠府副摠管時 章服常借於人 藥峰徐公渻 時以都摠管見之 服其清介 白于筵中 宣廟大加嘉嘆 特賜錦一段 使製服之 人以祭遵之無奇衣比之 後爲光海君所不悅 黜爲喬桐別將 令殺臨海君 公隱其無罪 終始善護 羣小疾而誣之 竟至對吏 公抗義不屈曰 “吾寧就戮 不忍害無辜王子” 光海義而釋之 遂拜忠清水使 公見時政極紊 彛倫斁敗 乃曰 “我以遐陲投筆之人 不幸遭亂 偶立寸功 濫陞宰列 恩旣極矣 吾可止矣” 即解印符 與蘇湖攜手同歸 不復就仕 此無媿於二疏之行而 亦可見 平日讀書之志也 後除捕盜大將 謝病不起 自筮仕至于閩帥而 皆出於睿簡 未嘗干進於權幸之門 時遇當路老相 不肯屈膝 但云 “武人不知拜禮” 其志氣如此 甲寅 二月十六日 卒于家 享年五十六 光海爲之衋傷 遣禮官 弔祭致賻 又使相地官擇地以葬 墓在九巒廟洞坤向之原 順天海夫數十人 聞公之喪 匍匐而來哭 因居縣北 唐項浦口 漁海以供祭需 三年而歸 可知其遺惠之入人深也 卒後十年 鄉人立祠道山 與蘇湖并享 純廟 丙子 因道臣言 贈公資憲大夫 兵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訓鍊院事 配貞夫人 宜寜南氏 通政世雲女 墓與公同塋雙兆 有一男一女 男 鳴虎 主簿 女適姜晉善 鳴虎 一男 洛 察訪 洛 四男三女 內外曾玄以下 不盡錄 噫 壬辰之亂 棘矣 三京失守 車駕播越 國之不亡 實倚皇朝之力而 七年干戈 生靈魚肉 人心終不離貳 克守中與之烈者 亦有賴於 諸道倡義之旅 當時義兵四起 成敗不同而 公之昆季 身居遐土 所謂不識何狀而 仗尺劍 當兇鋒 奮不顧身 竟成奇勳 世之論公者 以郭忠翼之出處勳節 擬之而 御衆之才 亦過於鄭起龍安信甲 彼數公者 義勇名節爲世所仰而 猶出其右則 公之所成就 豈不由早歲著力於經學而 兼之智勇者哉 至於潔身於昏朝 爲終始完人而 其保護臨海之義 尤爲罕儔 人之能樹大勳保貞節 兼全而 并有者 歷數古今 盖亦無幾 豈非 以卓絕雄偉不世之俊傑 固不能易得而然歟 故忠武李公曰 “幸賴崔均崔堈之力 大捷熊川之戰 又殲浮海之酋 豈非心上一快事乎” 藥峰徐公曰 “崔均崔堈 器非管仲 焉用牛刀” 白沙漢陰權元帥諸公 皆以書相問 訒齋崔公晛 挽之曰 “男子身當天下事 才名何取病文園 長腰恥向朱門屈 雄劍曾驚醜虜魂 舊卒泣思羊叔愛 遺民喜說狄公恩 分居千里未臨穴 哭望南天海日昬” 觀於同時諸公之所推詡 斯可以知其人 今於屢百年之後 更何以贅焉 謹次 國乘野史之昭著者 用告太常氏 輔國崇祿大夫 行知中樞府事 兼 判義禁府事 洪敬謨 謹撰
雙忠實紀 卷之四
褒典
諡狀
嗚呼 龍蛇之變 尚忍言哉 車駕播越 三京失守 國之阽危 僅一髮耳 克定禍亂 社稷復安 寔惟皇朝 再造之恩而 七年干戈 竟成中興之烈 亦惟諸道倡義之力 當其時 蘇溪崔公 卽其一也 公諱堈 字汝堅 貫全州 上祖諱阿 麗朝門下侍中 諡文成公 連五世簪組蟬嫣 入本朝 有諱子涇 文縣監 是生諱水智 以弘文館應敎 帶書狀官 赴京 及還 見六臣被禍 不樂仕進 放跡於山水間以終 贈知申事 生諱以湜 文郡守 於公爲高祖也 曾祖諱潤身 僉使 祖諱潭 以儒行 薦補齋郎 贈漢城右尹 考諱云哲 贈刑曹判書 妣贈貞夫人 清風金氏 參奉德厚女 育三男 公其季也 公以明宗十四年已未生 廣眉方額 符彩頴發 及長 風儀峻爽 驍勇絶倫 人以遠大期之 孝友出於天植 自判書公卒後 事二兄如事親 接人也不設畦畛 性雖峻嚴 一切以和柔處之而 賢愚貴賤 莫不悅服 受業於其兄蘇湖公 篤志窮經 精通蘊奧 以明經屢中鄉解 有一相者曰 “鷰頷虎額 肉食封侯之相也” 蘇湖公勸以投筆 萬曆 乙酉 登武科 自願以周易背講 文試官盤問文義 公應對如流 試官曰 “經學如此 乃以武藝立身 寧不可惜哉” 武試官曰 “休道也 觀其氣像 可以擁虎纛握龍節 爲三軍帥矣” 於是 擢虎榜第一 然公素尚志節 無汲汲進取之意 及夫壬辰 海水羣飛 公請于蘇湖公曰 “吾家世守忠孝 曷不倡起義旅 以報國恩乎” 蘇湖公曰 “正合吾意 死生當與共之” 公遂發家僮 招集鄉丁 一鄉之人 如朴連弘 崔僩 丁俊 皆扼虎之士 競相願從 方議軍事 蘇湖公曰 “草野倡義 當告王人 受其節制 名正言順” 公與朴連弘 入見主倅 告以擧義狀 請軍器而還 賊已迫於九巒洞口 公以匹馬單槍 逶迤踰反加嶺 忽聞巖石間 有小兒疾呼曰 “叔兮 活我” 視之 乃從姪廷虎也 卽掖而上馬 抱於懷中 乃反騎追擊 賊望風奔潰 蘇湖公亦使崔僩丁俊等 合兵迎擊而 廝殺之 溪水盡赤 此起兵時初戰也 嗣後敵愾捍禦之方 戰勝攻取之功 非止一二計而 家傳文字 散逸無存 其見於國乘野史 爲公實記者 名將錄 有曰 “金將軍德齡 愛崔堈曉果 引爲別將 軍勢益振” 國朝記事 及山西野史 有曰 “固城奉事崔堈 募兵討賊” 朝野會通 有曰 “奉事崔堈等 率鄉兵 討永川賊 以火攻之 燒死者多” 中興志 有曰 “賊兵自固城來 屯泗川 將向晉州 金大鳴崔堈合兵擊之 賊潰走” 又曰 “癸巳 六月 倭酋三十萬 自東萊 直向晉州 勢如風雨 都元帥以下 皆走 湖南李薲令郭再祐 遮截鼎津 再祐以兵小 不敵退 賊遂惟意攻城 崔堈李達領兵赴援 不得入而還 賊追圍之 堈馳突萬衆之中 斬芟甚衆 賊風靡潮退 避亂士民 賴以得全 士人韓誡 望見歎曰 ‘千古史冊 有如此勇將乎 惜乎 任之不專也’” 又曰 “九月 賊自昌原出 屯咸安 又自金海 猝入熊川安民嶺 下道諸將 爲其所圍 崔堈躍馬衝突 所向皆靡 遂開一面 以出諸軍皆全 旣出圍 將士相賀曰 ‘今日之生 崔公之力也’” 嶺營古蹟記 有曰 “崔堈等夜登網陣嶺 令軍中 各舉四五炬 或進或退 擂鼓吶喊 響振山谷 城中壯士聞之 喜躍曰 ‘此必崔義將來援也’ 賊亦驚駭謂 援兵多至 乃焚其屯幕 燒其積屍而遁” 又曰 “賊復陷鎮海固城 來屯泗川 將向晉州 判官金時敏與崔均崔堈 潛踰大芚嶺 曉迫城下 鼓譟揚聲 賊畏縮不敢出 堈亦隱伏要路 以俟賊退 賊果夜遁 遂奮身攻之 賊大敗 乃與鎭海屯賊 合兵而走 追擊破之 擒鎮海賊將平小太 遂復三城” 鄭起龍集曰 “戊戌 四月初九日 郡守盧允中 伏于咸陽要路 別將崔堈 伏于安陰縣南 以待之 賊乘夜遁去 爲兩處伏兵所殺” 燃藜記述 有曰 “崔堈少解文 晚中武科 恥爲干進之行 性又剛直 不能曲意徇人 至是起兵 兵雖不多 能得其心 臨陣以身先之 與鄭起龍安信甲齊名而 御衆之才 過之” 此皆實蹟也 亂定後 除都摠府經歷 特移加里浦僉使 乙巳 三月 海浪賊大舉而來 艨艟巨艦蔽海而 入濟州大洋 列鎮莫敢拒者 公用火攻之策 燒盡賊船 賊之燒火溺水 不可勝數而 亦似永川之戰 道臣褒啓 上大嘉之 特移璽書曰 “忘身敵愾 旣折侮予之兇 進秩焯勤 合施嘉乃之典 爰揭誕告 丕聳軍情 惟卿赳赳干城 桓桓熊虎 十年征戰陣 既多已施之勞 三品珥貂班 又專信地之寄屬 訊防之巡飭 駕龍驤而先登 洪濤接天 壯志雖銳於擊楫 盲風捲海 健檣無賴於危機 何幸驍將之輕生 獲致狂寇之送死 凌波巨艦 疾如梭飛 掣電星航 紛若雲集 諸軍望風而少縮 惟爾唾手而獨前 遏戎路於洋中 計窮飛走 漲烈炎於木道 取盡鯨鯢 藏袴有待 予何愛於一資 拊髀興歎 爾無讓於三錫” 仍增秩 授嘉善大夫 拜順天府使 化理嚴明 獄訟清平 官俸物饍之出於浦民者 并皆蠲減 民大悅 立碑頌之 丙午夏 移拜慶尙左道水軍節度使 順天陪吏 請留馬轎及畵盞一雙 皆却之 遞水使時 營屬潛付布帛 中路覺而還之 及歸襆被蕭然 一如儒素 時觀者 無不咨嗟 除都摠府副摠管 章服常借於人 藥峰徐公渻 時以都摠管 見之 服其清介 白于筵中 宣廟大加嘉嘆 特賜錦一段 使製服之 人以祭遵之無奇衣比之 後爲光海君所不悅 黜爲喬桐別將 令殺臨海君 公隱其無罪 終始善護 羣小疾而誣之 竟至對吏 公抗義不屈曰 “吾寧就戮 不忍害無辜王子” 光海義而釋之 遂拜忠清水使 公見時政極紊 彛倫斁敗 乃曰 “我以遐陲投筆之人 不幸遭亂 偶立寸功 濫陞宰列 恩旣極矣 吾可止矣” 即解印符 與蘇湖公 攜手同歸 不復就仕 此無媿於二疏之行而 亦可見平日讀書之力也 後除捕盜大將 謝病不起 自筮仕至于閩帥而 皆出於睿簡 未嘗干進於權幸之門 時遇當路老相 不屈膝 但云 “武人不知拜禮” 其志氣如此 甲寅 二月十六日 卒于家 享年五十六 光海亦爲之衋傷 遣禮官 弔祭致賻 又使相地官擇地以葬 墓在九巒廟洞 坤向之原 順天海夫 數十人 聞公之喪 匍匐而來哭 因居縣北 唐項浦口 漁海以供祭需 三年而歸 可知其遺惠 入人之深也 純廟丙子 因道臣言 贈公資憲大夫 兵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訓鍊院事 配貞夫人 宜寜南氏 通政世雲女 墓與公同塋雙兆 有一男一女 男 鳴虎 主簿 女適姜晉善 鳴虎一男 洛 察訪 洛 四男三女 內外曾玄以下 不盡錄 嗚呼 若公者 所謂不識何狀而 兄以籌策 弟則攻戰 奮不顧身 竟樹奇勳 世之論功者 以郭忠翼之出處 擬之而 御衆之才 亦過於鄭起龍安信甲 彼數公者 義勇名節 爲世所仰而 公猶且出其右則 公之所成就 豈非本之經學 濟以忠智者哉 至於潔身昬朝 爲終始完人而 其保護臨海之義 尤爲傑然罕儔 斯可以知其人矣 故判書洪公敬謨嘗撰 公之兄弟諡狀 今上 辛未 蘇湖公則 贈諡義敏 公則不與而 以其請諡文字之并錄一紙 惟公易名之狀 法不當仍用 故就洪公所叙次者 略加隱栝申告太常氏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 議政府領議政 兼 領經筵 弘文館 藝文館 春秋館 觀象監事 安東 金炳學 撰
諡望
義敏 見義能忠曰義 應事有功曰敏
貞敏 淸白自守曰貞 應事有功曰敏
莊肅 勝賊志剛曰莊 正己攝下曰肅
又
義肅 見義能忠曰義 正己攝下曰肅
武肅 折衝禦侮曰武 正己攝下曰肅
貞敏 淸白自守曰貞 應事有功曰敏
敎旨
贈資憲大夫 吏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事 五衞都摠府都摠管 行嘉善大夫 同知中樞府事 崔均 贈諡義敏公者
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敎旨
贈資憲大夫 兵曹判書 兼 知義禁府訓鍊院事 行嘉善大夫 慶尚左道水軍節度使 兼 五衞都摠府副摠管 崔堈 贈諡義肅公者
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宣諡時告由文 判書 許傳製
於赫文成曰 維肇祖 完山世閥 勝國碩輔 氏葉炳靈 德懋懋樹 逮我聖朝 蟬聯珪組 京兆司寇 是大父父 餘慶臻臻 公繩厥武 蘇巒艈氣 鐵冠篤祐 峻整風儀 寬厚氣宇 旣通儒術 汎濫今古 甘石步躔 孫吳行部 蠢爾黑齒 犯我疆土 乃奮忠義 倡起卒伍 弟爲旅帥 兄作謀主 笑翁松老 同聲相詡 諭使曰奇 江右按堵 捷奏誥頒 嘉 乃心苦 進階三級 承命傴僂 百世公議 剌史採取 追爵節惠 便蕃恩數 敢告厥由 載陳醴脯
右蘇湖
天挺英俊 家傳忠孝 卓絶勇略 豪爽形貌 少始知學 藝游經明 長閱兵家 有意功名 筆慕班投 札擬養穿 乃魁甲科 氣節益堅 不虞蠻夷 匪茹孔棘 兄及弟矣 同心同力 奮忠敵愾 兵以義募 扼虎之士 響應景附 首事嘬鋒 一舉大𦧥 救晉陽陷 潰熊川匝 殲彼平酋 又復三城 廷議曰嘉 功莫與爭 遂除摠歷 旋移浦鎮 璽書繼獎 超階而進 再轉節度 爰登亞將 咸出心簡 苑有時望 純祖紀功 贈以顯位 今我聖明 贈之美諡 一時之榮 百代之勸 謹告虔告 聊蕆薌腯
右蘇溪
請旌上言後 禮曹回啓辛卯十月二十九日
觀此慶尚道進士金景洛等 上言則 爲固城贈吏曹判書崔均 及其弟贈兵曹判書崔堈 忠節並請旌 聞之典事 有此呼籲爲白有臥乎所 崔均當龍蛇之變 以一書生 與弟堈 奮然投袂 招集家僮 張列旗幟 晝以死守 夜則各持三頭炬 列立山上 或隱鼓譟響 賊莫敢近境 得保沿海邑六七城 錄券原從 其弟堈早登武科 同心倡義 賊犯晉州 襲擊而破 癸巳 四月 賊又圍晉州 與兄均 耀兵於南江之濱 以助兵勢 賊不得陷城 乙巳 爲加里浦僉使 賊更大擧入寇 舟艦蔽海而至 制置方略 燒盡賊船 仍蒙錄勳增秩 凡其臨機制勝 坐運奇策 終能樹立大勳 雖已蒙 賜諡貤贈之典而 尚未旌褒是如是白如乎 崔均及其弟堈 忠義卓異 錄勳贈諡而 尚稽旌褒 實爲未遑 幷施旌閭之典 恐合樹風之政是白乎矣 係于恩典 臣曹不敢擅便 上裁何如 同副承旨臣申炳休 次知啓依回啓 施行 判下
禮曹立案
右立案爲忠臣旌閭事節 啓下教曹 啓目粘連啓下是白有亦向前 慶尚道進士金景洛 現身戶口 現納親呈的實是白在果 觀此上言則 爲固城贈吏曹判書崔均 及其弟贈兵曹判書崔堈忠節 幷請旌閭之典事 有此呼籲云云 旌閭樹立時 材木匠手依例 自官擧行爲有㫆 其子孫家 烟戶還上等 諸般雜役 一倂蠲除 以對揚我朝家旌忠之意向事 合行立案者
祠院
始天啓三年我仁祖大王元年 癸亥 立廟于蘇臺 奉安蘇湖蘇溪伯季兩公 內外諸孫行春秋享禮 正廟 辛丑 三月 道內士論齊發 相地於吾道山下 移建立享焉 并享雲圃李公 曰道山書院 戊午 十月 重建講堂 以增舊制 己未春落成 憲廟丁酉 爲諸生肄業 設立興學齋 丙午 五月 又重建祠宇 七月還安 太上皇 己巳 以邦禁 見撤埋奉位牌於後麓 後四十四年 癸丑 四月 拓舊址 復置書堂 并建興學齋於堂東
祠宇上樑文 進士李宇錥
社有賢而必祭 俾也百世之可忘 功在國則當崇 矧惟二忠之媲美 肇擧厥典 用闡前休 恭惟蘇溪一區 實有崔公雙節 塤篪迭唱 案有書而床有琴 棣荆聯輝 光余佩而矢余樂 當國家板蕩之際 奮敵愾殲賊之誠 逮昏朝 明夷之時 勵潔身勇退之操 伯也執殳而倡義 作保障於江淮 季氏仗鉞而效忠 築京觀於炎海 勳勞已著於盟府 闡揚久闕於窮鄕 顏常山之忠貞 誰識一家門壯績 祭征虜之廉謹 爭慕古將帥遺風 春秋苾芬 縦有雲仍之歲薦 桑梓籩豆 未遑章甫之共尊 祀典欲修 其如屈力而格禁 公議愈鬱 遂謀去廟而爲祠 爰占一畝淨區 載營數架神舍 功不日就 幸有棟樑之增輝 神豈人違 庶幾羹牆之寓慕 縟禮始舉於廟洞 事固可徵 嘉名已符於昆峰 道有所合 澗槃巖桂 尚帶杖屨之餘香 朱井顏泉 詎無精靈之攸注 敢助張頌 乃擧巴歈 拋樑東 積石蒼蒼海日紅 欲識當年忠義氣 春山草木尚威風 拋樑西 柳綠花明春草萋 王事未成嘉遯志 至今猿鶴近人啼 抛樑南 海宴河清瘴霧酣 東土百年留壯蹟 幾人今古作奇男 拋樑北 仰看星辰爭拱極 丈夫一節較如何 吾道山高名可適 抛樑上 白雲朝暮生青嶂 霞衣月佩更何遊 應笑狂塵下界蕩 拋樑下 松檜森森澗水瀉 岸有黃蕉水有蘋 年年採採山之左 伏願上樑之後 衆祥畢臻 百霛爭護 醴齊香而牲牢潔 必致報祀之益虔 絃誦興而 詩禮將佇見 習俗之漸變
講堂重修上樑文 縣監權思浩
敵王所愾曰忠 三賢禦侮之功偉矣 能捍大患則祀 一廟聯龕之享宜哉 今焉輪奐改圖 正宜式禮罔缺 伏惟 蘇湖崔先生 文成爲祖 簪組蟬聯 孝友出天 鄉邦矜式 蘇溪崔先生 博通經史 晚而投筆 有班超封侯之心 聯被兄弟 家無私財 得山南善事之懿 雲圃李先生 匹馬赴賊 峻責拔塚之倭 梟首媿心 立斬作變之卒 遂當龍蛇之歲 同倡義旅 激忠義之心 能制猿鶴之慘 幷樹奇功 作藩蔽之固 或能運籌帷幄 饋餉不絕 有蕭何之人功 或能設伏海山 燒盡賊船 宛赤壁之火捷 受文忠之節制 累上奇功 下廟堂之褒嘉 并躋崇品 恥廢朝之肉食 不日掛冠 憶江東之蓴鱸 秋風歸雁 孝可移於死長 萃雙節於一家 德不孤於有隣 鼎三賢於同縣 沒而 祭社非斯人其誰尸祝 報功詎公議或泯 卽廟洞之地而 爰創廟宇 因吾道之山而 乃錫院名 牲幣以 時集一方之章甫 羹牆寓慕 想前休之典刑 百年以還 柰棟宇之倾圯 前歲雖儉 豈藏修之虛徐 工役一興 規矩準繩之不越 士林同力 錢貨米穀之各當 履舊鼎新 十數間之廣廈 泰來恆久 千百載之名區 六偉將拋 雙虹高舉 拋樑東 扶桑朝日耀天紅 島夷慴伏溟波晏 應是當年義士功 拋樑南 昆季峰高天並參 維嶽降神兄及弟 不羞宇宙丈夫男 抛樑西 大野連天路不迷 用則可行捨則止 掛冠當日好提攜 拋樑北 吾道山光撑北極 人去千年餘典刑 忠孝雙全是可則 拋樑上 昊穹今古所同仰 秉彝皆自一源頭 活水洗腥平海浪 拋樑下 多少行人或式馬 天賦由來俱得之 請看先達祭於社 伏願上樑之後 春秋享祀不懈 益致誠敬之方 詩書講讀冞勤 相勸成就之道 不幸而當大亂則 挺身而衞國太平而 值明時則 學道而愛人 世世之衣鉢相傳 家家之絃誦不絕 是爲重修之意 永作揖讓之場
奉安文 進士宋履錫
士修於家維孝與忠 匪忠無孝 匪孝無忠 爰彼常棣韡韡 其英壎篪共和 斯邁斯征 豈求其用 如玉之櫝 歲丁龍蛇 島夷猖獗 廟社蒙塵 鑾輿播遷 君親一體 宜捍于艱 白衣提戈 招集鄉旅 兄及弟矣 死生相誓 歸于招諭 鶴爺之府 推爲義將 斬馘互互 使上其功 賞以官秩 帷幄之籌 黼黻之飾 進塗方闢 焉用不適 晚值昏朝 惟穀是恥 修我初服 樂我具爾 蓴鱸起興 詩罷南行 一區蘇湖 數椽茅楹 琴書花夕 遺風可擎 廟食百世 公議已久 百年有待 今焉始就 輪焉奐焉 有侐其宮 差以穀朝 神位攸寧 多士駿奔 永觀厥成 籩豆秩秩 陟降洋洋 格思感激 增重綱常 春秋匪懈 啓佑無疆
右蘇湖
又
壬辰之亂 我王所愾 萊府首刳 列郡瓦潰 賊騎長驅 孰敵其彀 廟社流離 鑾輿北狩 時維我公 奮身不顧 蹔輟姜衾 同歸鶴府 兄爲籌畫 弟執弓鞬 南路保障 何似巡遠 北艘燒盡 復見忠武 上功幕府 孰居其右 出帥閫臬 入扈宸居 官尊祿厚 德邵望著 間佩銅紱 小江南于 孤舟輕颺 載石而歸 一段賜錦 清白天褒 南氓遺愛 峴山亭高 昏朝政亂 北風其凉 攜手同歸 荆萼愈香 出處之明 進退之正 請循其本 孝友是性 和以處衆 人莫敢褻 初若屈騷 晚似班筆 究厥始終 無媿仰俯 蘇溪一曲 寔公菟裘 行過仁廬 慕德尤深 立廟儀世 公議所僉 顯晦有時 今焉始定 爰奉俎豆 卜吉妥靈 如聞壎篪 如把常棣 衿佩坌至 禮儀濟濟 伏惟降格 歆此泂酌 春秋享儀 啓佑無極
右蘇溪
常享祝文
白衣倡義 報國以忠 終焉處貞 百世高風
右蘇湖
又
捍王于艱 禮合報功 雙璧聯床 興我民衷
右蘇溪
祠宇重修上樑文 參判鄭鴻慶
伏以 顏杲卿眞卿之雙 節固無論於殉身 吳涪王信王之并名 尤有光於報國 所以必勝而必取 盖由同德而同心 是以世值興恢 天降英傑 有國當百六之運 政待否往泰來之機 爲時出二三之豪 必致乾淸坤夷之烈 恭惟 蘇湖蘇溪兩先生 爲儒爲武 難弟難兄 鍾毓精英 卓如彼昆季峰脈 鏃礪行誼 誓不墜忠孝 家聲邵康節之弄丸 洞觀龍繇 班定遠之投筆 皆稱虎頭 于時 不幸龍蛇之搶攘 柰彼鯨鯢之贔屭 漆齒陸梁於蠻海 那禁志士之痛歎 翠華播越於龍灣 至有天兵之來援 嗚呼 以白衣而灑新亭之涕 起赤手而奮睢陽之忠 鴻雁成行 倡義旗而排陣 鶺鴒急難 冒賊鋒而在原 戎機黙量 運籌畫於帷幄 兵食自給 轉糧餉於舟車 晉陽解月暈之危 誰測玄女之神術 濟州用火攻之策 遂成赤壁之奇功 迨玆月捷之屢登 迺有天褒之荐降 八旬天爵陞西樞而 三等原從 二品恩銜 歷南閫而 五衞兼摠 趙雲之一身都膽 無恙百戰之餘 范蠡之五湖輕舟 有是七策之上 於焉 朝廷贈兩銓之職 士林有幷享之議 前寧王圖功敉終 實藉濟時之略 鄕先生祭社有禮 矧玆敵愾之忠 猗其春秋享罔愆 翬革之制創建 宛如風雨夜相對 牲醴之薦馨香 廼者棟宇將頹於幾年 鼛鼓方催於百堵 旣弊又改 會章甫而如雲 雖舊維新 訖工役而不日 峴首遺蹟 想像緩帶輕裘 錦官古祠 生色黃鸝碧艸 茲效張老之頌 庸助魯班之謡 兒郎爲 拋樑東 積石三峰捧日紅 揭號風雲揚繡繪 蠻酋慴伏是誰功 兒郎偉 拋樑西 筆頭元氣與天齊 天生雙璧蘇臺上 伯氏惟湖仲氏溪 兒郎偉 拋樑南 二龍潛現匯成潭 風雷喚起鳴天鼓 封豕長蛇欲盡殲 兒郎偉 抛樑北 吾道山青拱辰極 何處壎篪尙有音 舞雩亭下儒宮闢 兒郎偉 拋樑上 左右帝傍靈肦蠻 分付天吳佑我邦 無風永息滄溟浪 兒郎偉 抛樑下 聯鑣夜夜遊神馬 農人往往說前塵 折戟拾來耘四野 伏願 上樑之後 萬民瞻昂 百靈呵護 靑衿彙晉 陞堂室而潔齊 丹荔式陳 秩籩豆而有楚 戰陣無勇非孝也 慕古道而講磨 國家有亂則死之 挹遺風而務式
祠宇重修記
祠賢之有書院 所以尊其人 像其德而 勸慕興起斯民也 鐵城古有道山書院 以祠贈吏曹判書蘇湖公 及其弟 贈兵曹判書蘇溪公而 歲久廟宇傾撓 今統相白公殷鎭 制閫之明年 丙午 聞之嘆曰 “廟以象尊貌 苟不易其耳目 人且倦怠 何以示後” 則捐材以倡之 於是 人士競勸 工殫民趨 閱數月而告訖 乃於七月某甲妥靈 後孫祥純 北走五百里 請書其事 余惟 ‘入心之感 久則忘 久而不忘者 必其感之深也 今去二公之世數百年 人心益勸其偉烈可知也’ 方島夷豕突 列郡鼠竄 二公以草莽之人 奮袂敵愾 握籌則 料敵如指掌 橫槊則 摧堅如拉朽 神運電掣 以成一家忠義 既以宦成名立 又含蘆色擧 攜手同歸 以成物外遐躅 世亂則 爲肉食者先 時昏則 樂玄中之趣 夫然後 知壎唱篪和 講磨砥礪之有素而 未可但以志於功名者擬之也 於此 見大節之在人心 能愈久而未已也 夫爲國家仗使節 莫大於勸人爲忠 白公可謂知所務矣 抑非輿情之所共稱頌 又何以發潛光而樂爲之倡也哉 此可書也 終始幹其事者 士人許瑢圭 後孫祥雲 其人云
上之一二年 丙午白露節 通政大夫 前行司諫院 大司諫知製敎 完山 柳致明 謹撰
還安告由文 柳致明
臨亂制勝 人謂智略而 豈徒哉 本然後達 眼大敵小 義重身輕 事無難者 投之有聲 猗 我蘇湖 寔惟其人 奮袂艸莽 義氣横旻 始試萬洞 指揮中的 且戰且集 一體叔伯 進至昌晉 授謀密勿 自以孤軍 留屯遮遏 夜火爀翕 互旗眩煌 揭號風雲 當街大張 賊懼以逃 入賴以安 文忠見賞 諸義共殫 轉鬪出計 沙石效奇 不自爲功 門鑰是辝 海浪稱兵 適公到鎭 蔽海舟艦 一炬燒盡 功收在季 籌畫惟公 寵秩之加 頂玉齊崇 後値昬亂 携手同歸 終始大節 棣萼交輝 後聖紀功 申以贈爵 惟茲道山 報祀伊昔 不有更新 曷以引後 使相捐材 多士咸聚 尊貌克稱 還奠神几 吉蠲以告 陟降孔邇 右蘇湖
又
應運挺生 其德不孤 連峙幷秀 終古特殊 桓桓蘇溪 湖老是兄 伯長謨猷 叔擅英聲 海寇之猘 迭爲唇齒 節制惟兄 公自刷恥 奮厥武勇 鷙擊虎攫 單槍匹馬 群醜喙息 隣仇既復 流人四委 大振厥聲 文忠拊髀 協同諸義 仰天誓血 旌麾所指 輒有聲積 旣完晉城 前至大嶺 且鼓且伏 妖酋授領 進戰退戮 公無不在 安嶺之捷 爲羣帥魁 潰圍脫衆 三軍賴安 紀功王府 加浦作翰 耽羅之津 又奏奇功 侯風縱火 萬艦爲空 聖主嘉乃 增秩賜券 偃武爲治 民自無怨 龍虎符節 琴鶴行裝 冥冥遐舉 伯兮共翔 倫網不斁 樂我天常 故茲衿紳 畏壘是崇 聯卓並尊 牖我羣蒙 歷歲既久 楹桷有毀 使相興喟 修擧廢墜 士勸工殫 涓吉妥靈 庶其涉降 惠我光明 右蘇溪
雙忠實紀 卷之五
從遊諸賢錄
金鶴峰先生誠一 字士純 聞韶人 登文科選入史局 賜暇湖堂 歷三司副提學 立朝三十年 盡言不諱 有古爭臣風 辛卯 奉使日本 守正不撓 壬辰 受招諭之命 倡起嶺南義兵 恢成中興之基 癸巳 卒于晉州 蚤遊陶山 卒受心學之的傳 德行勳業 輝暎於百代 贈吏曹判書 諡文忠公
趙大笑軒宗道 字伯由 咸安人 早事南冥先生 中司馬 督郵於安奇 與宣福諸賢遊 聞溪門旨訣 己丑 被逮誣獄 壬辰 從鶴峰 招諭一道義兵 丁酉 守黃石山城 城陷不去 北向再拜而死之 官至咸陽郡守 贈吏曹判書 表忠臣閭 諡忠毅公 享黃嚴德巖兩院
金白巖大鳴 字聲遠 鶴城人 早成文章 中生員 登文科 以三价聘上國 奏對稱旨 帝嘉之賜玉龍硯 壬亂鶴峰辟爲召募將 官至郡守 享大覺書院
金忠愍公時敏 字勉吾 安東人 壬辰 爲晉州通判 以招諭使令 攝州事 聚兵守城 以功陞牧使 俄又拜兵使 賊圍城七日 援兵不至 常靜以待之 卒能完城以 爲南道保障 病創而卒 贈領議政 封上洛府院君
鄭湖叟世雅 字和叔 延日人 壬亂募兵起義 遇賊於朴淵 大破之 又擊永川賊 以火攻之 進兵鷄淵 殲鏖無數 朴晉兵潰 子宜藩入圍 被創死之 於是 賊亦摧挫棄走 江左賴以獲全 薦授黃山察訪 贈兵曹判書 諡剛義公
鄭南溪承尹 字任仲 晉州人 義敏公妻弟也 文章行誼爲儕流領柚 親喪啜粥廬墓 平生居窮守約 不以貧窶易其操 中進士試 享清溪院
李廣南君光岳 字鎮之 廣州人 進士武科 壬亂爲昆陽郡守 賊逼晉州 招諭使金公 勅爲左翼與金時敏 固守督戰却賊 甲午 爲郭再祐副將 又起 復守清州 官至兵使 襲封君號 諡忠壯公
姜松窩偁 字士盎 晉州人 文學行誼 廢舉求志 名重於當世 薦授監役 遷司僕判官 侍講諮議 不就 壬辰從金鶴峰 倡義討賊 屢樹奇功 丁酉 殉節于晉州 道伯藥峰徐渻啓聞 贈承政院左承旨
李松巖魯 字汝准 固城人 少遊曹南冥先生門 弱冠成進士 抗疏卞乙巳忠奸 登文科請伸崔守愚寃 壬辰亂起在鶴峰招諭幕 召募義兵 其所謀畫 鶴峰多黜己見而從之 官至正言 贈吏曹判書 諡貞義公 享洛山院 所著有龍蛇日錄
李忠武公舜臣 字汝諧 德水人 登武料 辛卯 拜全羅左水使 造龜船修備禦 壬辰 率舟師 屢捷於鳴梁閑山唐浦 加階正憲 癸巳 兼領統制使 丁酉 與陳璘迎戰于露梁 中丸而卒 贈右議政 錄宣武一等勳 封德豊府院君 賜諡弔祭
金忠壯公德齡 字景樹 光州石底村人 神勇絶倫 壬辰 賣田宅爲器仗 傳檄募兵 世子賜號翼虎將軍 甲午 賜軍號曰忠勇 朝廷以諸義兵 屬忠勇軍 留屯晉州 上命討巨濟屯賊 以蜚語竟栲死 倭跳跟相慶 如金人之聞岳飛死云 贈贊成 賜諡 亭光州義烈祠
季茅村瀞 字汝涵 載寧人 師事南冥先生 壬辰 鶴峰招諭本道以 公爲召募將 設機防禦 屢立奇功 亂後重創德川院 鶴峰稱信義素著 官至清州牧使 享大覺院
權白雲齋應銖 字仲平 安東人 與二弟起義 進擊永川賊 以火攻之 縱橫馳射 發必雙疊 獲數百餘級 又襲攻慶州屯賊 軍聲大振 鶴峯推爲義兵大將 以諸義將屬之 官至工曹判書 錄宣武二等勳 封花山君 贈贊成 諡忠毅公
朴大庵惺 字德凝 密陽人 師友寒岡 爲學篤實 力踐以變化 氣質躬行 心得爲大要 升上舍以 遺逸累除 官或至或不至 官至青松府使 壬亂從鶴峯梧里 參謀軍事 上封事十六條 極陳大計 言甚剴切 學者俎豆於松林書院
曺進士希益 字君望 昌寧人 中生員試 亂初與鄭湖叟世雅 竭誠召募 上書招諭營 陳江左諸將沮抑義兵狀 遂奉節制 進攻永川賊大捷 湖叟病以 其兵屬之 未久公又病 其弟光益代領
韓奉事誡 字愼伯 清州人 文學儒行 名譽早著 遊寒岡先生門 先生待之以友 中生員試 薦參奉 官至奉事 ○ 釣隱集 壬亂公與崔水使堈倡義
徐藥峯渻 字玄紀 達城人 登文科 壬辰 以黃廷彧從事 至北關起兵鏡城 以付評事鄭文孚 後擢拜慶尚監司 前後遍歷六道 光海 癸丑 謫丹陽 丙辰 復竄寧海 仁祖反正 起拜刑判 官至判中樞 入耆社 諡忠肅公
趙參議凝道 字士成 咸安人 壬辰 假守固城 賊至而 未有備城中 兵馬孤弱 難支 猶對壘堅守 人勸之出避則曰 “守土之臣 死於封疆 職耳” 挺身出戰 矢無虛發 矢盡以短刀斫賊 力盡而死之 事聞 贈兵曹參議
郭存齋䞭 字養靜 玄風人 從寒岡大庵遊 刻厲奮發 講明正學 善居喪廬墓三年 壬辰 佐金沔幕 裨補軍政 鶴峰上軍勞 除郵官 丁酉 以安陰縣監 守黃石山城 城陷踞牀 爲大將容儀 不動顏色而遇害 二子亦抱父而死 女適人者 同入城 聞夫擄遂縊死 一門三綱并立云 贈吏曹判書 諡忠烈公
郭忘憂堂再祐 字季綏 玄風人 少事南冥先生 好讀書兼通武藝 壬辰 散家貲聚鄉兵 奮義討賊 自號紅衣將軍 出奇應敵 屢戰皆捷 丁酉 守火旺山城 清正到城下 經宿不戰 斂兵而去 以功屢陞 至咸境道觀察使 甲寅 救永昌大君不報 築室於滄巖江上 以終老 贈兵曹判書 諡忠翼公
鄭梅竹堂承勳 字善述 晉陽人 南溪承尹從弟 中生員試 有志節 以文章著名 當壬辰倡義討賊 屢立奇功
申奉事海 字 河陽人 壬辰倡義 與權花山應銖合謀 領四邑兵 掩擊永川據城賊 又耀兵於楸坪 追賊至江邊 賊閉門不敢出 進圍攻破城門 縱火官倉 殺賊殆盡
鄭主簿惟敬 晉州人 招諭使初到晉州 差公及許國柱 爲伏兵將 官訓鍊主簿 壬辰城陷節死矗石樓 贈軍資監正 享彰烈祠
崔義將 耼齡 字 南原人 負氣有瞻略 金忠壯德齡 傳檄嶺南 將以進兵到南原 得公爲別將 李夢鶴之獄 爲賊誣引同忠壯收司 忠壯竟死於獄 公後得釋 朝廷以公 代領其衆 公悲憤抗疏 棄軍而歸
姜白川 應璜 字谓瑞 松窩偁子也 質業於寒岡旅軒兩先生之門 壬辰從鶴峰先生 馳檄募兵 義聲大振 奔問行在 多有籌策 柳相永慶筵白 除敎官副率 復以西厓先生薦 出宰禮山 壬子覲復入京 見時事不古 棄歸作翠寒亭居之 仁祖改玉 除司禦 中道病辭不復仕
金大瑕齋景謹 字而信 尚州人 少從河覺齋沆學 辛卯先幾將亂 勸方伯修堡 以騷亂民心被逮 及倭入始服其先見 移檄倡義 屢成摧敗之功 丁酉遇賊 賊欲脅降 結纓受戈 罵不絕口而死之 贈司憲府監察
鄭梅軒起龍 字景雲 昆陽人 膽勇絶人 目光如炬 初爲趙璥突擊 撃居昌賊 虣威視賊 賊錯愕無敢仰 斬馘百餘級 鶴峰差尚州判官 奮擊據城賊輝元 輝元敗走 進拜牧使 奉體相檄 大戰於高靈 躪躒殪斫 賊數萬脫歸者 不滿千人 陞右兵使 自是馳突 湖嶺大小六十餘戰 未嘗敗北 官至輔國三道統制使 諡忠毅公
崔訒齋晛 字季昇 義敏公三從叔也 學鶴峰寒岡兩先生門 生員筮仕 登第薦入翰苑 選玉署箚 論光海追崇私親之非 及朝廷按律永昌 辭遞而被劾 削職歸鄉里 仁祖反正 起廢受命 督戰于鞍峴之役 歷東壁三司副提學 觀察關東時 北虜猖獗 以卒千餘 捍禦漢津虜退 陳萬言疏 言養兵保障之急務 贈左贊成 諡定簡公 享松山院
沈休翁光世 字德顯 青松人 二十五登科 薦入史局 歷春坊玉堂 癸巳 光海繫之獄 尋竄固城 仁祖改玉 召還拜應敎 上疏論時務十三條 不樂於朝 往徇西塞 歸獻安邊十策 遷舍人 及李适反 輿疾奔問 至扶餘道卒 喜看古今史 以經略自負而 不能少施 所著有休翁集 海東樂府
鄭藍圃廓 字清汝 晉陽人 慷慨有志節 弱冠登虎榜 壬辰倡義 據背屯驛 以拒賊與蘇溪雲圃諸公 同聲相應 晉州被圍 相與耀兵於南江 追賊至班城 所殺傷無筭 及賊退屯三嘉 移兵督戰 爲流矢所傷 病篤屬二弟代領 卒於軍 官至訓鍊判官 贈軍資監正 錄原從勳二等 旌表其閭
倡義諸賢錄
李雲圃達 字明叔 咸安人 義敏公從甥也 早博涉經史 兼通武藝 壬辰 日兵掘父塚 方在艱以 尺劍斬三倭 墨縗倡義 時義敏義肅公兄弟已先倡 與之合陣 終始戡亂 屢捷於晉固昌鎮熊泗之間 招諭使及都巡察使 上功 有旨授官 金忠壯德齡書獎曰 “前後交鋒 多勝而少敗 擬以濟事” 李忠武舜臣 褒啓曰 “右道義旅之倡 李達之功亦多” 勸武賜第 歷官梁山郡守 參原從勳二等 光海時 赴召至板橋 聞議殺永昌 佯自墜馬 託折臂而歸 贈兵曹判書
安壯庵信甲 字義用 順興人 義敏公甥姪也 膽大於身 剛勇素著 父監察公 節死於金海 乃誓復父讎 出家僮募義士 忘身赴戰 斬賊將平盛常 有遮截東南之功 丁酉 遇賊於山陰 部分未定值 寇大至 力盡矢窮 知事無可 爲遂被甲仗劍 自投於換鵝亭下溪潭 事聞旌閭 錄原從勳二等將 薦初授宣傳官 官至艸溪郡守 贈掌隷院判決事 享杜陵院 上下教曰 “復父之讎 雪國之恥 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朴新庵連弘 字以瑞 密陽人 膽略過人 亂初有駿馬掛長劍而至 乃卽倡義 始遇賊 賊將恃勇直前 公搏擊斬之 因舉大石投之 靡死者數百計 至今其石尚在 郭忠翼許其忠勇 義肅公之赴援四方也 必與共之 晉陽之圍 身中三丸 義勇不少摧沮 官至掌隷院判決事 錄三等勳 贈兵曹參判
崔與虎 字文仲 義敏公長子也 侍義敏公於義陣 左右替幹 糾合散亡 設奇捕斬 盡勩運饋 分俵敏給 聲勢之益張以振 盖公晨昏之助有賴焉 與弟察訪公振虎 同赴態川 晉咸之戰 皆爲得捷 姜松窩貽書稱之曰 “如君兄弟 可謂忠於君孝於親云” 久以軍務 來往諸義陣 姜白川應璜素服公 欲與共濟艱危而 義敏公以本陣之不可以少曠 不許 及戡亂收 召子弟 講明家學 不復以名利累其心 德川重刱 院貌苟艱 公與季公 屢歲當座 極費經畫 回復舊儀 修青衿錄 有趙鳳岡㻩酬唱諸什 蔭調通德郞
崔勇虎 字武叔 義敏公從姪也 習知武藝 膂力過人 日兵猝至 剽掠閭里 奉親入可幕洞深峽 避鋒鏑 聞義肅公倡起義旅 提弓夫往從 自爲麾下軍官 團束部伍 募運兵餉 乙未 丁外艱 雖亂離搶攘而 附身附棺 猶能如禮 時賊路方梗 與壯士趙彦信 冒夜負運歸 葬於故山 起復赴陣 辦協贊攻取之功 亂後登武科 官至直長
崔振虎 字炳叔 義敏公少子也 能文有智略 義敏公兄弟 倡義赴難 公挺身請從 時年僅二十 義肅公每出戰 必命之以左右 其往救李忠武於熊川也 公與李公達安公信甲隨之 出奇防禦獲大捷 來往郭忘憂趙大笑姜白川陣 募兵粟 力贊軍務以終始 勞勩有稱 亂定紀功 除訓鍊奉事 及授金泉道察訪 不赴 時光海政亂 歸遂初服 周旋於左右名勝 論道講義 又從伯兄通德公 屢入德川 與冥門諸賢遊 修青衿錄 ○ 答姜松窩書曰 “行到龍城 偶逢金別將應男 艱到山陰 大破賊陣 十六日返營則 家君數日前 與趙丈宗道 郭丈再祐 合陣以拒牆山鼎津之賊 尚未返營而 爻象無聞 在下焦心爲如何哉”
徐舜凱 字 達城人 義敏公女婿也 學詞章 早有聲於鄉黨 義敏公倡率義旅屬之 軍簿大小文書 日輒堆委而 應接如流 會計甚當 才聲伏一世 竟不得年壽
鄭俊 字峻善 昌原人 少習弓馬 勇力超世 時稱壯士八人 智略則過之 義敏公方募鄉兵 知其有忠膽 移檄召之 爲麾下軍官 恪視掌務 整頓器械 以備其不虞 賊充斥九萬洞口 大肆暴掠 從義肅公迎擊廝殺 溪水爲之盡赤 又遇賊於金海 先登斬獲 大捷而歸 乙未 赴援於晉州 中路爲賊所圍 憤罵投戈 不自省其身 中三丸 裹創還家 越五日歿 事聞 贈兵曹參判
崔角虎 義敏公仲弟垍庶子也 力能扼虎 慷慨有風節 爲票下軍官 每對賊搏戰 上馬馳突 終日酣戰 義氣益壯 官至僉知中樞府事
崔僩 固城壯士八人 其一也 素信服事義肅公 至是聞風來 附在麾下 差以軍官 以風力善於召募 始戰於九萬洞口 與丁俊爲左右翼 鏖兵殲賊 溪水盡赤 義肅公喜曰 “今日勝捷 諸君爲之力也”
雙忠實紀 舊本跋
蘇湖蘇溪伯季先生 遭龍蛇之變 愍宗社之顚覆 念生靈之魚肉 兄以白衣倡 弟以赤手起 遮截斬馘 佐成中恢之烈 其扶人紀而 勸世敎者爲如何哉 但兵燹之餘 文獻無徵 其嘉謨雄略至行格言 幾乎湮沒不傳而 幸以 國乗與野史存焉 廼者蘇溪祀孫靖岳氏 蒐輯一二雜出者 附以遺稿若干 合爲一部 是錄也 非其私言 實有所據焉 噫 二先生塤唱篪和 懋德懋功 垂光百世 以義則 爲國戡難 扶護社稷 其效忠至矣 以智則 昏朝勇退 不與禍難 其先見明矣 且爲詩則 不假雕飾 元氣渾然 一臠可知全鼎矣 此其所以爲二先生也 異日 太史之撰義烈 觀於是而 知有我二先生也 屬有一言識後 不敢以僣越爲辭 略記 其槩如此云
苞山 郭思中 謹跋
固於嶺海間 一小縣而 崔氏一室之內 蘇湖蘇溪二公 雙忠勳烈 炳烺於龍蛇板蕩之際 或白面而從戎 或赤手而赴難 義聲所倡 志士響應 以遏南寇 蹂躪之勢 作一保障於昌鎮固泗之間 豈非忠憤所激國耳忘身者乎 余於昨秋 乞養于朝恩 除茲縣 聞鄉人 建祠餟食於吾道山下 距州治三十里而近 難兄難弟 地以人尊 固固不可以小之也 後孫奎燦 甫袖其家乘來 示余 其平生孝友之行 忠義之蹟 宛如親覿於湖溪之間而 牆峙之鏖戰 濟洋之火攻 益令人扼腕長吁 撫劒慷慨 如聞 戰鼓之傾山而 長風之倒海也 家君以多士之請 方爲院首 義不可 無一言於遺錄之末 以寓山仰之誠也
通訓大夫 前行弘文館校理 兼 經筵侍讀官 春秋館記注官知製教 延安 李重連謹跋
雙忠實紀重刊跋
右崔氏雙忠錄卽 蘇湖蘇溪二公 倡義討賊之事實而 始刊於再去癸未者也 其遺文懿蹟盡不止此而 兵火之餘 多散逸不傳 公之諸孫爲是之慨 乃復遍搜遠近 積以歲年 凡得事蹟可補者 十數條 並與後來諸家撰述而 將附原錄以 興洛事契有別責 一言以尾其後 顧老弊無文 無以堪是役 而竊惟公兄弟與我先君子文忠公 相從於亂離之際 矢死討賊 共濟艱危 前後晉陽之捷 公實有力焉 先君子盖圖請見而 獎其忠矣 開錄以上其功矣 公兄弟又自云 “早從金令公 有意於衛國安民之實” 今其錄中 語及先君子 非止一二 奉讀愀然 不勝隔晨之感 謹書此以歸之
聞韶 金興洛謹識
'쌍충실기'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의민공 의숙공과 당항포국민관광지 (0) | 2023.03.26 |
---|---|
義敏公(의민공) 義肅公(의숙공) 소개 (0) | 2023.03.26 |
我川飜譯文集 後記(아천번역문집 후기) (0) | 2023.03.26 |
쌍충실기(雙忠實紀) 중간(重刊) 발문(跋文) (0) | 2023.03.26 |
쌍충실기(雙忠實紀) 구본(舊本) 발문(跋文) (0) | 2023.03.26 |